做研究不只是會想、會寫、會實作,
更關鍵的是會安排「對的事做在對的時段」。
否則就是用最沒效率的方式,執行最需要精力的任務。下面這三種類型的行動,建議搭配這樣的時間順序來安排。
▋1. 高認知、重創造的任務:放在早上起床後的前兩小時
這是「黃金思考時段」,腦袋最清楚,內心最平靜。
寫論文的核心段落、分析研究數據、重構模型推論,
都該放在這段時間完成,這時你最不容易被情緒干擾。
▋2. 中認知、重整理的任務:放在午餐後或下午
這段時間注意力會有點下滑,
適合進行像是整理閱讀筆記、回顧進度、文獻摘要的輸出,
用「處理日常」的心情,慢慢推動小進展。
▋3. 低認知、重反思的任務:放在傍晚或睡前
這時不適合再硬拚產出,但適合進行自我整理。
寫 AI 日誌、手寫 Memo、盤點明日任務、心情紀錄,
能讓你放下焦慮、調整步調、避免隔天一早混亂開始。
—
學術不是無止盡的硬拚,
而是能掌握自己節奏的藝術。
行動搭配對時段,就是讓你效率與健康兼得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