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時間,彷彿被按下了暫停鍵。
像是有什麼看不見的力量,正在悄悄黏滯我熟悉的步調。
電腦螢幕還停在幾天前的工作頁面,卻有股濃烈的陌生感在我心中泛起漣漪。這幾天,我依然馬不停蹄地忙碌著,卻對過去自己嚴謹排定的時間表,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抗拒。
這種抗拒不是單純的犯懶或耍廢,而是一種來自內在的真我的呢喃與耳語。
大約三個月前,我為自己設計了一套遊戲化的時間管理與理財機制,每天都照著它的邏輯運行,並依據實際狀況不斷迭代優化。
說實話,我非常樂在其中。
那種每日完成Combo、任務清單逐一打勾的成就感,真的讓人上癮,也讓我對這個「持續追求自我目標、完成許多小小成就」的狀態感到自豪。
然後我發現,從那些微小的、日復一日的習慣裡,我慢慢地、確實地變成了自己期待的樣子:
從那個總是想討好別人、灌自己酒去融入群體、假裝自己很有酒膽,每週醉五日,搞壞身體卻賺不到錢的人,變成了幾乎滴酒不沾、努力保持清醒,有意識過生活的人。
從那個因人情消費而不自知、完全不記帳、財務觀念極差的人,變成了會主動管理財務、分辨需求與慾望,並為每一筆消費做出正確選擇的人。
從那個討厭閱讀的人,變成聽書超過五百本、閱讀破百本,並不斷把學到的東西實踐在生活裡的人。
我驚喜地發現:我,好像真的一點一滴,正變成那個我曾經想成為的人。
但...這樣的生活狀態持續了一段時間之後(每天極度自律、完全遊戲化的生活管理),我開始懷疑:
我是不是,開始把「過生活」又變成一種「追求績效、追求KPI」的模式?
先說清楚,我並不是否定這套方法,也不認為這樣不好。
我只是開始想知道:我現在做的這一切,它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我現在「到底」在做什麼?
可能有些人會說:「你已經創造了很多你想要的東西,也真的變成了你想要的樣子,還能有什麼不滿足?有什麼問題?」
但我想到《與成功有約》裡提到的一個概念:「以終為始。」
這讓我深思,我現在這些努力,這些安排與堅持,它們的起點是什麼?終點又是什麼?
我開始覺得,我像是一隻在滾輪裡跑的小老鼠。
我很清楚自己一直在跑,也為這個奔跑找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
我太胖了,所以我得努力跑;
我想要健康,所以我得跑...
我要突破極限,所以我必須跑;
我不能輸,我得再跑快一點……
可是,這樣的奔跑,真的有意義嗎?
我其實很擅長為自己的行為找到一百個、甚至更多理由,把一切包裝得光鮮亮麗、理直氣壯。
但這一切...真的有意義嗎?
這讓我想起一件小時候的事。
那時候我看著一個模糊不清的未來,問老師:「我們努力讀書,是為了什麼?」
老師說:「因為要找一份好工作啊。」
於是我們拼命考試,走進一個又一個體制的牢籠,一次又一次地重複著一模一樣的循環。
一直到畢業,社會才告訴我們─這世界的規則,跟我們在學校裡學到的完全不一樣。
然後,那些過去的努力,通通得打掉重練。
而當我們開始懷疑、開始問:「那為什麼不能一開始就走對的那條路?」
卻有人跳出來說:「你問題太多。你太有主見了。不合群。」
然後,他們告訴我們:「閉嘴,聽話,好好工作。」
為什麼我們不能像別人一樣?
安靜、穩定、正常一點,別想那麼多。
我知道我好像扯遠了。
但這一切其實是很純粹的,想了解一件事: 我們,是否曾經停下腳步,好好想過─我們究竟在做什麼?我們現在做的,是不是我們真正想選擇的?
最近,我深深有這樣的感覺。
我們總以為自己在努力,在為未來打拼,
但會不會,這一切,其實只是為了逃避那個最關鍵的問題?
─那個我們其實很想問,卻不敢問的問題。
─那句我們其實想說出口,卻一直沒說出口的話。
─那個我們最應該做出的行動,卻一直繞過的事情。
然後,我們就這樣,選擇了看似困難但其實更安全的「第二選擇」?!
這讓我回想起高中時,很想學好英文的那段時間。
我的英文一直都吊車尾,幾乎沒有及格過。
有一陣子我真的下定決心想突破,單字量少得可憐,我就想到一個最直接的辦法:抄。
我把我不會的單字,一個一個寫在筆記本上,抄了一遍又一遍,然後告訴自己:
「就算成為不了最強的,也要成為最努力的那個人。」
你猜發生了什麼?
我的成績完全沒有進步。每天抄到半夜,手快抄斷,筆用掉一整盒,結果還是一樣。
幾年後,大學某次的偶然,我發現自己很喜歡跟外國人聊天,所以我開始去上學校的英文口說課。
結果英文進步得很快(當然也沒多厲害啦,大概就是「不會太怕開口」的程度XD)
但我想說的重點不是英文,而是─光靠努力,是不夠的。
我們還需要明確的動機、對的方法,還有那個最關鍵的:適合自己的選擇。
回頭看,高中的我,那些日以繼夜的抄寫,其實就是我當時的「第二選擇」。
第二選擇最可怕的地方,是它會讓你覺得自己已經盡力了、已經問心無愧了 ─ 但其實,你還是在錯的地方耗盡力氣、重複繞圈,最後把自己的生命,一點一滴地燃燒殆盡。
回到現在,我想先說清楚一件事:
我覺得我目前為自己設計的這套遊戲化機制是有效的,我也真的從中獲得很多。
所以,問題不是這套系統。
但我開始思考:
當我一昧追求數字、追求漂亮的KPI時,會不會我就困在了某種看不見的框架裡?
最後,我反而放下了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把時間都花在了我的「第二選擇」上?
在反思之後,我的答案是:是,也不是。
為什麼說「是」?
因為為了達成數字上的成果、得到即時的回饋,我會先完成那些「簡單的、容易拿分的任務」。
那些比較快有成效的東西,比較容易讓我有掌控感。
那為什麼又說「不是」?
因為問題從來都不是機制。
始作俑者,不是別的,而是我。
逃避重要任務的人,是我。
做出第二選擇的人,也是我。
困在迷局裡的人,更不是制度,而是我自己。
我自己設計的系統裡,其實也有留空給我覺察、留白給我和自己對話的空間啊。
只是,有時候我太急著得分,太怕失敗,
所以我就去做那些「好完成的」事, 不敢、不願、不想、不會,去做那個我知道是「第一選擇」、但需要勇氣的事。
這不是制度的錯。
但會不會,其實在我生活的很多瞬間, 我成了我自己制度底下的「受害者」?
逃避,沒有問題。
著重於KPI,也沒什麼錯。
我們的人生本來就很長,選擇很多,事情也永遠做不完。
但我想說的重點其實很簡單:
有沒有可能,當我們一次次錯過「第一選擇」的那個當下,
我們其實也失去了某些本來會屬於我們的東西?
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場大型又精彩的遊戲,
那些「不敢、不會、不想、不願」的任務, 會不會,其實是生命特地放在關卡裡的~~~BOSS?
如果我們勇敢闖過了,
後面,也許就是風景最美、最自由的那一段路。
但無論選擇什麼,都沒有關係。
我們可以先在旁邊徘徊,等自己準備好,再用自己的節奏與步調下手。
也可以允許自己害怕一下,甚至繞開、逃開、暫停一下,這些都沒有錯。
因為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方向和想要。
我們都值得,為了那個真正想走的路,用自己的步調,跨過與穿越,無論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