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內圈外之間,總有個自己在拉扯
不是每個圈都要進,也不是每次孤單就得委屈自己。
你有過這樣的時刻嗎?
一群同事在茶水間笑成一團, 你經過,點了點頭微笑,沒有人注意你。
不是不禮貌,也不是排擠,只是……你不在那個圈裡了。
午餐自由 vs. 圈內消息
妃妃曾經很珍惜午休時間,
不想聊業務,不想聽八卦,只想一個人靜靜吃飯。 一開始同事們還會熱情邀我一起, 我婉拒了幾次之後,他們也就不再問了。
我心想:「這樣剛好,我有自己的空間,他們也有他們的熱鬧。」
直到有一天,開會時主管說起一件即將啟動的內部調整, 台下幾位同事已悄悄交換眼神,像早就知道了。
我一臉懵,會後問人,才知道——
啊,這件事他們上週的午餐就講過了。
那一刻,有點落寞。
不是因為沒人揪我吃飯, 而是——我錯過了重要訊息,只因我不在那個場域裡。
「自己人」的成本,從來不便宜
我們都知道,職場是人際網絡的大舞台。
除了專業表現,很多關鍵時刻也發生在非正式的時空裡: 茶水間、午餐桌、續攤的居酒屋、LINE群組裡的貼圖交流……
那些你不一定喜歡、但不得不參與的「小社交」,
看似瑣碎,卻是形成信任與歸屬的土壤。
但問題來了——
當你想保有自己,又怕被排除在外,怎麼拿捏這條邊界?
你不一定要加入,但你要有選擇權
妃妃後來想通一件事:
不是每場聚會都得參加, 不是每段對話都要湊熱鬧, 但我需要看見自己是怎麼被圈在圈外的。
有些人,是被拒於門外;
有些人,是自己關了門; 還有些人,是太想進去,最後迷失在裡頭,變得不像自己。
真正的選擇,不是逃開或強融,
而是:當你選擇靠近,知道你為什麼靠近;當你選擇保持距離,也清楚你在守什麼。
你不是非得擁抱全世界,才值得被擁抱
這個社會常教我們:「你要合群」「要搞關係」「人緣就是資源」。
但它沒教我們的是—— 若我們為了合群而失去了自我,那樣的「人緣」,其實不算什麼。
真正長久的人際支持,來自你與人建立誠實又自在的關係,
那是你不必討好,也不需隱藏的安全感。 那是自己人,也是你自己。
給在職場邊界上拉扯的你:
你可以保有自己,也可以有人挺你。
這兩件事並不衝突,只需要你願意多一點覺察,少一點勉強。
有些圈進不去沒關係,有些距離保留下來更舒服。
重要的是:你不孤單地站著,也不委屈地融進誰的影子裡。
圈內圈外,都是風景。
但你畫下的那條線,才是你自由呼吸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