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職至今已經十五天,卻反而比上班時更加充實。每天早上,我以佛法課程〈開經偈〉開啟一天,接著寫寫筆記與心得。若還有空檔,就會閱讀一些心理諮商相關的教科書。中午十一點吃午餐,邊看一部動畫,當作休息。
下午則閱讀一些大眾書籍,多半是「不囉書窩」整理的內容。之後會去圖書館借還書,順便散步運動。四點多買晚餐,晚上繼續上哲學諮商的課程,結束一天的行程。
有個笑話說:一位醫生叮嚀病人要多休息,不要太勞累。過沒多久,病人回診卻說自己仍感焦慮不安。醫生問:「你沒好好休息嗎?」病人回答:「有啊!我照您指示,星期一排瑜伽舒壓、星期二靜坐冥想、星期三推拿按摩……」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荒謬之處:連「休息」都要講求KPI與效益、符合SMART原則,或希望休息時間不要「浪費」。就像乾隆皇帝熱衷在書畫上題跋、寫詩,最後還要蓋滿章一樣。我們似乎忽視了「留白」、「空的空間」與「空的時間」的珍貴性,在荷蘭則有個名詞形容相似的幸福哲學:「Niksen」。
不過,在台灣,許多人確實會擔心履歷上的「留白」。坦白說,如果不是有哲學諮商培訓課程作為生活主軸,我大概也會選擇續約、繼續輪班。雖然我嘴上稱讚留白的珍貴性,卻又把離職後的生活安排得滿滿當當。
離職前,我曾自問寫道:「離職會像是人生的暫停鍵,還是開始鍵?」現在,我可以肯定地說:對工作而言,離職是暫停鍵;但對人生來說,離職是開始鍵。比起「離職」,我更喜歡「畢業」這個詞。我也自嘲道,自己這個延畢十幾年的公司老屁股終於畢業,邁向人生的下一階段了。
2025.07.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