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課本常說,精子有一半機率帶X染色體,一半機率帶Y染色體,X加X生女、X加Y生男,所以每次懷孕像拋硬幣,生男生女是五五波。

圖片作者:ChatGPT
一項2025年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的大型研究,針對超過五萬名美國女性的生育紀錄進行分析,提出一個讓人耳目一新的發現:生男生女,可能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隨機。
研究團隊分析了1956到2015年間,美國護士健康研究中58,007位女性的146,064次單胎懷孕紀錄。結果發現,如果每次懷孕都像公平拋硬幣,那應該會出現各種性別組合的孩子,例如:男男女、男女男、女女男……這些組合的比例應該可以被簡單的機率模型(稱為「二項分布」)預測。
但實際數據卻顯示,像「三個全是男生」或「四個全是女生」的家庭,比預期中還多。
這個現象背後的數學模型叫做「β-二項分布」,意思是——每個家庭的硬幣,其實偏向男或女的機率不同。
就像有的家庭拿到一枚偏向生男的硬幣,有的家庭拿到偏向生女的。這不是說你能控制性別,而是在整體看似隨機的背後,家庭之間可能藏著潛在的差異。
誰讓硬幣變偏?年齡與基因可能是關鍵
研究團隊進行了更進一步的分析,結果發現居然跟媽媽第一次生小孩的年齡有關!年齡越大,越容易連生同一性別的小孩。
他們發現28歲以上初產的媽媽,比23歲以下的媽媽,更常出現(高出13%)全男或全女的情況。
為什麼會這樣呢?研究團隊推測,這可能與生理環境改變有關,例如陰道的pH值啦、排卵週期啦,都有可能讓某些性別的精子比較佔上風。
會不會跟基因有關呢?還真有!研究團隊找到了兩個特定的基因區域與性別有關:
NSUN6 基因(第10染色體):與「只生女生」有關
TSHZ1 附近的SNPs(第18染色體):與「只生男生」有關
這些基因之前從沒被認為與性別有關,也不是控制月經、排卵、或生育力的常見基因,這代表我們可能發現了新的線索。
所以,這篇論文的結論就是:生男生女,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隨機。簡單說,如果你家前三胎都是男生,那第四胎還是男生的機率高達 61%;如果前三胎都是女生(FFF),那麼第四胎還是女生的機率為 58%。
這說明了為什麼在同一家庭中,性別會「聚在一起」的傾向。
不過,雖然這些統計與基因結果引人入勝,但研究團隊也坦言仍有許多未盡完美之處。
首先,幾乎所有參與者都是美國白人護士,不一定能代表全球人口、更不用說亞洲族群。
另外,這個研究並未納入父親的基因與年齡等資訊,因此無法完全排除爸爸的影響。而過去的確有一些研究證明,爸爸是會產生一些影響的。
最後,當代社會的生育行為,也可能讓人「刻意生到某個性別就收手」,例如湊「好」字(男女雙全)。
這讓我們看到:生男生女這件事,表面看起來是生物學問題,實則深藏文化與心理的選擇機制。
總而言之,每個家庭的生育旅程,可能都握著一枚獨特的硬幣。雖然你無法選擇這枚硬幣,但你可以理解它,也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是否被它操控。
對於那些已經連生三胎同一性別的家庭,想再拼一個不同性別的孩子,這篇研究的建議很妙也很中肯:
「你當然可以再試一次——但你拋的,可能是一枚兩面都是同一邊的硬幣。」
我想到小時候菜市場有一個攤販,他連生了七個女兒才終於生出兒子...
參考文獻:
Wang, S., Rosner, B. A., Huang, H., Rich-Edwards, J. W., Laden, F., Hart, J. E., Penney, K. L., & Chavarro, J. E. (2025). Is sex at birth a biological coin toss? Insights from a longitudinal and GWAS analysis. Science Advances, 11(29), eadu7402.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u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