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這株在自助餐、便當盒裡常見的綠葉蔬菜,其實有著跨越千年的旅程與遺傳密碼。今天,我們就來揭開菠菜(Spinacia oleracea)的身世之謎,看看它是怎麼從波斯走向世界,又是怎麼一步步變得「好吃、好種、好賣」。
從野地到餐桌的演化
現代的菠菜其實來自一種叫做「Spinacia turkestanica」的野生親戚,原生在中亞烏茲別克、塔吉克一帶。它和菠菜長得幾乎一模一樣,但果實長滿刺,而且種子有休眠性,發芽率不高。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類開始選那些果實不黏在一起、種子容易撒下去、又長得快的個體。漸漸地,這些特性被「固定」下來,變成今天的菠菜。
菠菜的「馴化症候群」
- 原本的果實是刺刺一團,現在變成一顆顆小圓果。
- 原本要等很久才會發芽,現在一灑就冒芽(休眠性消失)。
- 原本葉子尖尖窄窄,現在有圓的、有皺的,變得多樣化。
從波斯到中國、再到歐洲
歷史上最早吃菠菜的人可能是波斯人(現在伊朗一帶),而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是在中國唐代(7世紀),是從尼泊爾傳入的。另一條路,菠菜則由阿拉伯人帶入歐洲,在9–11世紀左右傳到西班牙,再擴散至整個歐洲。
這讓菠菜演化出兩大「性格」:
- 亞洲型菠菜:葉子尖長、葉柄長,有「野味」(味道比較濃)。
- 歐洲型菠菜:葉子圓大厚實、甚至有皺褶,味道柔和。
菠菜在歐洲最早的記載可追溯到16世紀歐洲的草藥書,但一直到18、19世紀,種子公司才開始命名與推廣各種品種。
像法國的 Vilmorin-Andrieux 公司,在1829年推出「弗蘭德菠菜」,後來培育出大葉、不易抽苔的「Viroflay」,是很多現代品種的祖先;以及葉子皺皺的耐運輸的「Bloomsdale」,在美國大行其道。
隨著種菠菜的人愈來愈多,對具有抗病能力的品系的需求當然也跟著提高。在這方面,有幾個重要的里程碑。
首先,透過使用從中國找到抗病毒的品系,在1920 年代培育出「Virginia Savoy」。後來,用從伊朗找來兩株抗露菌病的野生種,1950 年代培育出了抗露菌病的品系,同時也開啟 F1 雜交抗病品系時代。
但是,病菌也不遑多讓,陸續出現 17 種病原菌生理小種(Pfs1–Pfs17),使得育種者每幾年就得重新防禦。
這些年來,研究發現了菠菜的R基因與S基因。簡單來說,R基因(NBS-LRR)會認出病菌,一旦辨識到敵人,就會啟動免疫反應,大概可以說是植物的「警衛」。
但是因為病菌會不斷變裝(新race出現),所以R基因不會一直都有效。
所以,現在也有科學家認為應該要找出菠菜的「S基因」──病菌就是靠著「S基因」才能感染植物,所以它就是病菌需要依靠的「內鬼」,如果能抓出內鬼,就可以把這些基因關掉,如此病菌就進不了門。
菠菜長得快又營養豐富,是很好的蔬菜;但是菠菜喜愛冷涼的氣候,這使得全球暖化會影響到菠菜的生產。
因此,近年開始重視培育抗乾旱與鹽害的菠菜,另外也有科學家培育氮肥利用效率高的菠菜。由於菠菜的草酸不低,所以也有人在嘗試培育出低草酸的品系。
2017年,科學家完成菠菜的基因組定序。這讓我們可以更進一步的瞭解菠菜,建立分子標記,加快育種選拔速度。
目前也正在進行野生種(S. turkestanica與S. tetrandra)的基因體建構,未來可能開啟新一波的「野性回歸」與「精準改良」。
總而言之,看似平凡的菠菜,卻是不遠千里(波斯)走到你我餐桌。人類不只選出它的形狀與口感,也在與病蟲氣候的拉鋸戰中,一步步打造出今天這株綠色英雄。
下次你吃到菠菜,不妨多咬幾口,回味那一點點苦味、那一點點澀,也許正是它的祖先留給我們的野性回聲。
參考文獻:
Ribera, A., Bai, Y., Wolters, A.-M. A., van Treuren, R., & Kik, C. (2020). A review on the genetic resources, domestication and breeding history of spinach (Spinacia oleracea L.). Euphytica, 216(48). https://doi.org/10.1007/s10681-020-02585-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