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聊一個一直困擾我的話題,關於社會上對亞斯伯格症候群的誤解。特別是那些看起來很「正面」,但其實造成更大困擾的誤解。
但必須要先強調,就算是亞斯伯格每個人也都是分離的個體或許有人和我想法不同但這些是我真實碰到並且也看過很多人講過的經歷。
第一部分:「聰明」的迷思
常見的誤解
當提到亞斯伯格症候群時,很多人腦中浮現的第一個印象是什麼?
「天才!」
「伊隆·馬斯克?」
這些印象從哪裡來?主要是因為媒體喜歡報導成功的公眾人物。
當他們提到這些人可能有亞斯伯格特質時,大眾就開始把「亞斯伯格」和「天才」劃上等號。
但問題是:他們聰明,但不是因為他們是亞斯所以聰明。而且更多的成功人士都不在ASD這個群體裡面啊。
翻遍任何一本關於ASD的專業書籍,都不會看到「高智商」被列為診斷特徵。頂多只能確定當初被歸類成亞斯的人不是智能不足。
更重要的是,即使你真的很聰明,生活還是會很困難,很多人始終會有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
為什麼?因為這個世界的所有規則都是為神經典型的人設計的。就算聰明如馬斯克,看他的自傳你也會發現,學生時期他一樣被霸凌過。智商高不代表社交就容易,不代表就能輕鬆融入群體。
而在這社會上,常常會做人比會做事重要多了。
第二部分:大家會和你打招呼就很好了嗎?
表面的成功
我在網路上看過一個討論串,有人問「為什麼自己在什麼地方都不受歡迎」。下面很多人分享了類似經歷,其中一些覺得自己後來人際關係有「改善」的人都會提到自己的同學都會和自己打招呼。要強調的是,回文的這些人大多都有說到自己也是亞斯。
「同班同學都會和我打招呼」
這句話讓我很在意。因為在學校裡,我的同學也都會和我打招呼,但我依舊沒有真正的朋友。大家都一群一群的,但我都是一個人。我沒有和人交惡,但我也始終不會融入任何團體。
深層的孤獨
所以當初看著那串討論我心中有一個很大的疑問:難道對大部分的亞斯來說,大家會和你打招呼不會無視你就已經算不錯了嗎?
可是打招呼不是人和人之間相處最基礎的事情嗎?為什麼好像對我們來說,這就已經是某種「成功」了?
第三部分:模擬人生
演戲的人際關係
在那個討論串裡,也有人提到他對人際關係的做法就是「當作在演戲」。他會觀察別人怎麼進退應對,然後照著模仿。
沒錯,我自己也是這個樣子。
這也是為什麼當有人對我說「可是你看起來不像亞斯啊」的時候,我會回答:「那是因為你不認識學生時代的我。」
資料庫的累積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會「看起來」越來越正常。不是因為我們真的改變了,而是因為我們的「人際關係應對資料庫」累積得更多了。
大學時期會比未成年時期好一些,出社會後又會比大學時期好一些。不是因為我們真的學會了社交,而是因為我們模擬得更好了。
為什麼說是模擬?
因為很多時候,我內心都會有一個聲音:「我現在面對的這個狀況,其他人到底會有什麼反應?」
從小到大的經驗告訴我,我自己原生的反應要不是沒有反應(覺得這和我無關),不然就是做了其他人覺得奇怪的反應。
所以做很多回應之前,我腦中想的都不是「我想怎麼做」,而是「別人會怎麼做」。
如果我發現我的資料庫裡面好像沒有可以處理目前狀況的資料,我就會有種「當機」的感覺。
也因為如此,我覺得我並沒有真正屬於我自己的反應。和人相處真的和演戲沒什麼差別。
第四部分:人際關係的意義
這種狀況讓我時常懷疑:人際關係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如果我所有的反應都是「演」出來的,如果我和人的互動都是基於「模擬」,那這樣的關係還有什麼意義?
我知道有時候不要想太多比較好,但我始終忍不住會去思考這個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那些看似「正面」的誤解其實很有害。因為那些「正面」其實掩蓋了真實上會碰到的問題。
當社會只看到「聰明」的一面(而且那些人根本是特例),的時候,他們忽略了我們真正的困難:
- 需要用盡全力去「演」一個正常人
- 時常感到孤獨,即使表面上看起來社交正常
- 對自己存在的意義感到困惑
- 和社會的格格不如感
結語
我需要的理解
我知道不可能要每個人都去了解別人碰到的困難,一定也很多人覺得你們怎麼樣關我甚麼事?!現實上會想要去特別了解亞斯的人通常要不自己就是,不然就是你身邊有親密的人就是亞斯,可能是你的小孩或是其他家人或是男女朋友。我只是希望可以少一點刻板印象,特別是當今天這個刻板印象被神化的時候。
以上是我個人的經驗和想法,我不能代表所有的亞斯伯格症候群者,我只能代表我自己。
如果大家有甚麼想法,歡迎留言討論,現實生活中真的很難討論這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