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叫做真心為你好?
「你要認真讀書將來才會成功呀!」在兒時這句話我總是時常聽見。
「還不如去考個公職,你看那個誰誰誰年紀輕輕就考上了,人家多輕鬆阿! 」父親總是在我談到未來時對我這麼說。
長大後,情況也沒有太大不同。當我剛進職場時,主管對我說:
「你現在年紀還輕,要學會多吃點苦,別老挑工作內容,哪一份工作不是從最累的地方做起?你要把握這個磨練的機會,不然以後怎麼升上去?」
你是不是也常在聽完建議後,感覺到一種說不出口的不舒服?明明對方是為你好的,但你卻想逃、想反駁、甚至覺得羞愧……
首先,我們這裡談的「真心為你好」,不是那些表面好、心裡壞的套路。像是等你放下防備就想佔你便宜、或是準備讓你出事時頂罪的「偽善者」,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內——那不是好,是操控。
真心的好指的是給出建議或做出行為之人,在心理衷心期盼在他的行為之後,能對聽者的人生帶來哪怕一點點的改善。
只要立意良善,即使初心不強烈、結果未必理想,我們也可視為『廣義的為你好』。
而狹義的”真心為你好”指的不只是說者的立意良善,而且說者擁有高明的智慧,並用其智慧經過全盤考量,以不帶有強迫性的方式,或是固定方向的方式來開拓你的視野,或提醒你還有某些更優秀的選項可以參考。
「廣義」真心的為你好:出發點良善,卻思慮未周
「狹義」真心的為你好:帶著智慧與尊重的引導
這類優質的建議,其實不太需要我們費心處理。
我們真正需要搞清楚的,是那些「立意良善但思慮不周」的——也就是我們說的廣義的「真心的好」。
奇怪的是一樣是對我們好,但當我們聽到這些考慮不慎周全的話時,心裡感受到的不是鼓勵,更多的是壓力、疲憊甚至是厭煩……。
彷彿我不接受對方的好意,就是不長進、不識好歹。我們對這些建言不喜歡聽的原因真的只是老生常談的忠言逆耳嗎?還是其實我們有什麼關於自己情況的想法,只是當時的我們亦或是現在的我們還不知道怎麼說而已?
那種想說些甚麼來反駁的衝動,你一定不可以忽視,那是你的身體自己做出的決斷,你應該正視它並且去了解它來自於什麼?
但這並不表示所有的建議都該被懷疑。真正的好建言,是什麼樣子呢?
當你真的有幸遇到有智慧的人給你的優質的建言,我們卻能感受到舒坦,並且真正感受到被幫助的感覺,而不是像其他某些情況只感受到壓力,只想趕快結束話題。
像是我國小畢業時我的校長在畢業典禮上說了十幾分鐘的致詞最後一句是「永遠不要放棄讀書,只有讀書才是出路」當時我只覺得:「又來了,這些話聽一百次了……可不可以快點講完?拜託,今天畢業耶,做個好人吧!」
但一樣是畢業典禮大學校長的致詞卻讓人對未來充滿希望,我大學校長的長相我已經忘記了,但我永遠記得他最後送我們的那句話時的聲音及語調,她說「世界很大要多出去闖看看,真的累了就休息吧,一直趕著做什麼的人,是聽不見鳥語也聞不見花香的。」智慧在那一刻高下立判。
由此可見,即使都是出於「為我們好」的動機感受卻天差地遠。國小校長致詞後,若你的內心沒有浮現厭煩感,我會說你是個極具耐心的人;反觀大學校長的說法,卻讓人願意回味再三產生真正的期盼與信心。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或許,正是因為在大學校長的說話方式裡,他避開了那些會觸動我們「逆鱗」的部分。
這些逆鱗,往往是我們心裡早已隱約察覺的真相——某些建議其實已過時、不合時宜,甚至根本不是針對我們的情境量身而說,只是我們一時之間說不出口、無法清楚反駁。這種知而未明的卡點,常使我們對「為我們好」的言論產生壓力與抗拒。
在下一章,我們將深入討論這些令人反感的建言從何而來、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情緒反應,並試著拆解這些心理過程。
接著在第三章,我們會分類整理那些你明顯感覺不舒服的善意干預——這類干預通常比較好辨識,因為你的身體會先告訴你;而在第四章,我們則會談那些你當下未感到不適、甚至認同其合理性的建言,反而更值得留意。
接下來,我們就要拆開這些讓人窒息的「善意」建言,看看它們背後藏著哪些被忽略的誤解與傷害。
搞清楚這些,你就能開始分辨:哪些話值得接住,哪些話該放下。
這是你學會保護自己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