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週末,台灣即將迎來一場罕見的全國性罷免投票。
身為一位國中生的母親,這段時間我格外深刻地感受到,要培養一個具備基本素養、能夠獨立思考的下一代公民,真的很不容易。
如果公民教育只是課本上的名詞解釋,孩子在真實社會面前,還是很容易一知半解。
所以這篇文章,我想分享的是:我平常怎麼在家裡跟孩子進行簡單的公民教育。我認為這是家長們在關心政治議題之外,可以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認識重要名詞和概念
我平常就是一個會跟孩子討論新聞時事的媽媽,因爲老公平常的工作內容就是跟國際新聞有關,孩子聽到我們在討論的時候,也會要我們解釋給他聽,或者自己閱讀相關新聞。
在去年5月底,立法院通過國會職權修法,引發了爭議。我們很自然地也跟孩子聊到這件事。這時我才發現,其實他對於「立法委員的工作內容」,「台灣是三權分立還是五權分立」等等都不太清楚。
想來這也很正常,因為那時候他才國一,這些內容課本都還沒提過。但我還是開始反省,平常跟他聊時事的時候,其實我常常忘記跟他解釋一些更基本的概念,很容易就陷於當下事件,講完就結束了。
所以後來,我開始跟他一起了解以下幾點:
- 台灣的五權分立
- 立法委員和議員的職責有什麼不同
- 憲法和其它法律之間是什麼關係
當然,我也不是法律專家,有些事情怕自己講錯,就得花時間做功課。建議你可以多找幾個來源,跟孩子一起讀。
同時也要考量到,青少年對這類事情的興趣是有限的,他們也不一定想聽我們講長篇大論。可以觀察他們的反應,一次只針對一個詞彙簡單介紹,或者延伸介紹他們有興趣的部分。
在跟孩子討論的過程中,他對於台灣不是三權分立而是五權分立這部分很好奇,所以我又補充了一些歷史背景讓他知道。
整個過程讓我意識到,每次社會事件,其實都是一次難得的公民教育機會。尤其一個事件通常會發酵好一段時間,當孩子有了基礎知識,他就會進一步去了解和思考。
讓孩子發現,媒體、網紅都想影響你的觀點
要教孩子發現媒體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觀點,其實有個簡單的作法,找一則比較容易有立場的新聞,在網路上找3-5家媒體的同一則報導,跟孩子一起讀。
讀完之後問孩子,在不同媒體的敘述下,自己對新聞有什麼感受呢?這些感受都相同嗎?如果不同,是什麼地方造成不同的感受?
討論完之後,我也會進一步告訴孩子,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事情的全貌,可以找更多資料來看。比如,如果是跟法律條文有關,我們可以找找看有沒有哪一個平台把條文整理得比較清楚。如果一個事件有影像紀錄,那有沒有更完整的影片可以看。
我大概從國小階段就慢慢讓孩子了解,獲取資訊的管道其實都會影響我們的觀點這件事。所以他現在追有興趣的知識型youtuber時,也會自己去查新聞背景,或是延伸找資料補充影片中提到的知識。
看到這一點,媽媽我其實很欣慰。
生活在民主國家的我們,何其有幸,能夠經歷各種自我掙扎與思考。在政治與選舉中,我們有時滿懷希望,有時感到挫折;但不論過程如何,我們都擁有那張選票的自由。
即使選擇不投票,那也是出於我們的自由意志。
作為家長,我不想只是告訴孩子「你應該選哪一邊」。我只希望,即便他現在還沒有投票權,卻已經慢慢在學習,如何在未來的某一天,慎重地做出他的選擇。
(圖片為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