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為自己的時間排程,別人就會替你做決定。」
—— Laura Vanderkam,《時間的格局》
我們花了幾天談價值觀、目標、行動步驟與意志力,但你可能會發現:即使訂好了微習慣、設了 OKR、拆成小步驟,事情還是「塞不進生活裡」。
不是因為你懶,而是因為你還沒為這些事騰出位置。這正是「時間區塊法」(Time Blocking)發揮威力的時刻。
為什麼要使用時間區塊法?
現代生活中,任務無窮無盡,但時間有限。我們總以為「等有空就會做」,但真正會發現空檔的時候永遠不會來。不是被工作打斷,就是被訊息、社群、雜事填滿。
把重要的事放進行事曆,不只是提醒,更是一種承諾。
它讓你不再依賴意志力來選擇,而是用結構來保護你重視的事情。
時間區塊法是什麼?
時間區塊法是一種以小時為單位規劃生活的時間管理法。它的核心在於:
- 預先安排你真正重視的活動
- 把這些活動視為與自己最重要的約定,不輕易打斷或調動
- 將類似性質的任務打包,集中處理,降低切換成本
比起「待辦清單」,時間區塊法更重視「執行的空間」,不是寫下要做什麼,而是安排什麼時候做。
怎麼開始運用時間區塊法?
1. 盤點你的重要行動
根據前幾天的規劃,你可能有以下微習慣或關鍵任務:
- 每天運動15分鐘
- 每週寫一篇文章
- 每天記帳與日記
- 每週一次深度學習時段
這些不是「等有空再做」,而是應該被優先「放進時間表」的事項。
2. 劃出可支配時間
盤點你每天有哪些時段可由自己決定,哪怕只有30分鐘也行。把這些空檔先框出來,準備安排。
3. 將行動「指定時段」
而不是「指定待辦」,例如:
- 每天早上 8:00–8:30 記帳+日記
- 每週三晚上 20:00–21:00 深度閱讀
- 每週五中午 12:00–12:30 運動+拉筋
如果可能,安排在你的「黃金時段」,讓效率最大化。
4. 設立緩衝區與彈性時段
不是每段時間都能百分百執行,因此保留彈性時段(如週末下午留白)與緩衝區(例如每天安排「處理雜事」區塊),避免因臨時事件打亂整天節奏。
不是「綁死行程」,而是「鬆緊有度」
很多人聽到時間區塊會覺得:「太壓迫、太沒彈性。」但時間區塊不是監獄,而是支架——是讓你真正為自己重視的事騰出空間。
你可以改動它、調整它、重排它,但不能不安排它。否則你會永遠被突發任務與社群訊息推著走,忘了自己想前往的方向。
讓重要的事有位置,才有機會發生
我們常說「時間不夠用」,但其實問題不在於時間太少,而在於重要的事,沒有被放進我們的時間裡。
當你開始為自己的成長、健康、夢想預約一段時間,你的生活也會開始為它們讓出空間。
別再等「有空再做」,把那些你說很重要的事,真正放進行事曆裡吧。因為只有你願意為它安排時間,它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