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力就像肌肉,用久了會疲乏;但如果懂得調配,它也能變得更強壯。」
—— Roy F. Baumeister,《意志力》
我們昨天談到微習慣如何透過降低門檻來培養行動慣性,但就算動作夠小,很多人還是會在某些日子突然「崩潰停擺」,回過神來已經荒廢一週。
問題出在哪裡? 答案是:意志力透支了。意志力不是無限的
心理學家 Roy Baumeister 提出「自我耗竭」(ego depletion)理論,指出人的意志力是有限資源。每次壓抑慾望、做困難選擇、抵抗干擾、應對壓力時,都會消耗一點自控力。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你白天能清醒工作、禮貌應對,但一到晚上就暴飲暴食、失控滑手機。
如果我們不懂得分配與補充,就會在還沒達到目標之前,就被「自我管理」這件事拖垮。
你不是懶,只是資源分配錯了
你不是沒有紀律,只是你的意志力可能用錯地方。例如:
- 早上被迫處理一堆瑣事,下午就沒力氣做創作
- 開會全神貫注2小時,回家卻只想耍廢
- 強忍餓意減肥一整天,晚上卻吃掉兩倍份量
這些都不是意志薄弱,而是你的大腦試圖保護你,從過度控制中「自我平衡」。真正關鍵不是「更強迫自己」,而是策略性地管理你的能量與意志分配。
如何有效管理你的意志力?
1. 挑黃金時段處理重要任務
觀察你一天中「意志力最充足」的時段(如早上剛起床後),把最需要專注的任務放進去,效果遠勝拖到晚上才逼自己硬撐。
2. 設立固定流程,降低決策負擔
每天要不要運動?吃什麼?什麼時候記帳?
與其每天重新掙扎,不如預設行程與步驟。 規律減少選擇,就是節省意志力的法寶。
3. 建立「環境自動化」
與其靠意志,不如靠設計。例如把書放在枕邊、關閉社群通知、用 App 限制自己使用娛樂網站——當誘惑不在眼前,你也不用耗力抵抗。
4. 安排補能儀式與彈性時段
不是一直努力才是進步,適時「關機」才能長遠前行。你可以設定:
- 每完成一週計畫就安排一餐想吃的美食
- 每晚保留30分鐘完全放空,不需要生產力
- 每月有一兩天「完全不進度」,讓身心充電
這些不是偷懶,而是讓成長得以永續的策略安排。
照顧能量,而不是壓榨自己
這個時代總鼓吹「多做一點、再撐一下」,彷彿只要夠努力,就能無所不能。但真相是:你不是一台機器,也不需要強迫自己全天候運轉。
真正有韌性的人,不是永遠堅強,而是懂得什麼時候該停、該緩、該重整。
昨天我們說:「每天一點點,就是進步。」
今天要補上一句:「記得留一點力氣,讓明天的自己還能前進。」
管理意志力,不是為了做更多,而是為了能夠走得更遠、更穩、更像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