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該可算是很巧合,也是很有趣的閱讀經驗,閱讀《史賓諾莎診療室》時,只要看到關於書中主角雄町哲郎的描繪,腦袋裡會自然而然地連結到日劇「小孤島大醫生」中的主角五島健助在小島上騎著腳踏車到患者家裡診治的畫面。而這也是繼多年前閱讀《神的病例簿》之後再次閱讀夏川草介的作品,作者精湛的描繪筆法,每每讓人在閱讀的過程,很像是在觀看戲劇,總是讓人極為入迷,而關於醫療現場的反思,更每每發人深省。
《史賓諾莎診療室》是榮獲2024年日本本屋大賞第四名的作品,而其以京都為背景的特色,也贏得第十二屆京都本大賞。小說以京都一家小型醫院的醫師雄町哲郎為主角,他原本在大學醫院擔任醫師,且醫術極為精湛而備受期待。然而因為妹妹生病過世,他決定撫養妹妹還在讀小學的兒子龍之介的同時,也毅然決然地辭掉了原本極其忙碌的工作。也許原本的考量很大一部分在於時間上的彈性,可以更妥善地把心力放在教養與陪伴姪子上。然而,在他的內心深處,也許更想去探究何謂醫療的本質。
由於閱讀的過程,剛好也同時在觀看日劇「小孤島大醫生」,劇中的主角五島健助與哲郎同樣醫術精湛,且從東京到小島上,也同樣反思著究竟什麼是醫療的本質。劇中健助在東京的同事兼好友原澤咲到島上探訪他時,原本非常堅持在醫療器材最先進的所在,才能真正發揮醫術,也才更能做好醫生的角色。然而,當她看著島嶼上的種種事件之後,有感而發地指稱,她在醫院看過很多病癒的病人對醫生道謝,但在島嶼上她第一次遇到病逝的病人及家屬對醫師道謝。這段情節,剛好也在小說中呈現著類似的劇情。
其實在閱讀《神的病例簿》時,就對於作者的醫療視野有很深的印象,醫療的對象是人而非疾病的概念,也許會讓人覺得理所當然。但是回到醫療的現場,卻會發現事實不然。那並非是苛責,而是整個醫療體系裡頭所呈現出來的狀態。也因此,對於這樣的書寫更加讓人感到珍惜。尤其是作者夏川草介本身就是一位醫師,而這部作品,更是他以自己的詮釋,描繪著他所凝視的人的生命樣貌,更加讓人感動不已。
更讓人玩味的是,作者帶入了哲學領域中極為特殊的哲學家史賓諾莎的觀點來思辨。如同小說中所提到的,史賓諾莎儘管提出讓人絕望的宿命論,但卻肯定人的努力是有價值的。也許在某種層面上,那正是呼應著小說中所描繪的內容。哲郎醫師所面對的其實有很多是罹患絕症的病人,甚至已經處於居家安寧療護的範疇。倘若對一個醫師來說,他所認定的醫療就是治癒疾病,那麼在那樣的情境裡,幾乎沒有任何努力的空間,也沒有既有醫師角色能夠發揮的地方。這也如同同樣曾是醫師作家的侯文詠曾經在他的作品中提及,當他在安寧病房時,他感到極為震撼,因為在那一刻他突然意識到,如果醫師的角色就是治癒病人,那麼眼前的場景他其實是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自處。他對於自己的無能為力深感不安,卻也在那實才有機會重新去思索,他所面對的是人,而不是疾病。
同樣地對於哲郎醫師來說,他也不斷地在學習,面對著死亡的課題,面對著生命一步步邁向終結的過程。醫生能夠扮演的角色是什麼,如果醫生所面對的對象是人,那麼往往可以看見過往所未曾看見的世界。這也如同「小孤島大醫生」的戲劇裡,健助醫生說他來到島上才真正意識到,他所面對的是人,不是疾病。過往在大醫院中,面對著來來去去的病人,他甚至都沒機會好好地去看他們的樣貌,腦袋裡所在意的只是疾病,彷彿那才該是他所重視的對象。如今嶄新的體驗,卻也顛覆了他原本所以為的醫療觀。但是那樣的顛覆,卻帶來了過往所未曾擁有的幸福感受。
誠如小說中所提及的,世界上充斥著無可奈何的事,尤其是面對醫療束手無策的病患時,但是還是有可以做到的部分。這其中人與人之間的攜手合作,或者說人與人間真情流露的情感交流,也許能夠在一片漆黑之中點亮微光,並且為他人帶來勇氣。而那所謂的勇氣與安心,也許正是意味著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幸福。如同哲郎醫師所說的,不管醫療再怎麼進步,也許並非意味著人類變強。技術無法克服人類的哀傷,藥局也無法處方勇氣和安心。能夠做的,也許就是「在黑暗為中凍寒的鄰人,披上外套。」
誠如小說中所書寫的最動人之處,正是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或是言語上的打趣,或是心領神會的頷首,或是深情流露的陳述,感動人的是那份真情。而當那真情是在於醫療關係之中,著實讓人感到震懾。換一個角度來說,也許如同小孤島大醫生劇中的原澤醫生所言,當醫生把每個病人都當作家人,那會對醫生帶來極大的負擔。這也如同小說裡哲郎醫師面對著病人的死亡,那絕非僅只是一紙診斷書的開立,那還是一個關係的結束。如同他所言,他仍然在學習著,學習著死亡的課題,學習著關係的結束,學習著在那無能為力時,依舊能夠付出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關心。而那無關乎醫療,那關乎的是關係的本質,更是生而為人的精彩。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小說裡的主角哲郎醫師是一位甜點控,所以他對姪子龍之介說,世上有三樣東西是這輩子絕對要吃過才能死的,而那正是京都極為出名的矢來餅、阿闍梨餅和長五郎餅。不僅如此,小說也數度提及京都的幾樣名物,舉凡龜屋友永的〈小丸松露〉、村上開心堂的〈瑪德蓮〉、綠壽庵的〈燒栗金平糖〉…等等。每每跟著老饕哲郎的腳步,就可以品嚐各種精彩的京都甜食。而關於京都街景的描繪也每每引人入勝,例如關於下鴨神社的森林、鴨川的風光,甚或只是人們往來的街道。
不僅如此,作者在勾勒哲郎眼中的京都景致時,總是伴隨著季節的變化乃至相關的慶典,那更是讓人有如臨現場之感。而這一切種種,都更加讓人渴望造訪京都。不論是甜食,還是美景,那或可說是哲郎醫師在那每每面對死亡的日常裡,嘗試去看見活著的美好。亦或者在那日復一日的努力過程中,透過人與人、人與景乃至人與物的連結,創造出關於活著的一種無可取替的幸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