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在共讀會上討論個體人迴路,當時我抓出幾個重點:激勵,當下,突變,憂鬱,頻率跟聽覺。
Ra說的憂鬱是使用melancholy這個詞:sadness that lasts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often without any obvious reason。
Ra提到的靈感使用的是Muse這個詞:a person, or an imaginary being or force that gives someone ideas and helps them to write, paint, or make music。
同時也提到個體人的憂鬱是化學反應來的(chemistry),我是參考維基百科上對於化學的解釋。化學
在區分的科學介紹個體人覺知迴路的那一頁,有一段話就是拿社會人跟家族人一起跟個體人迴路做比較,寫社會人跟家族人有其固定的時間跟節奏。所以在社會人的篇章,就明白指出社會人的理解迴路著重在修正未來,以及感知迴路著重在分享過去的體驗。
個體人的時間點就是當下。當下的產物是甚麼?聲音。怎麼著重在當下?靠聽覺,因為聲音一閃而逝。聽著聲音做甚麼?辨別頻率,因為頻率可以帶出很多資訊。頻率怎麼帶出資訊?例如超音波利用聲頻顯影人體內部資訊。你們也可以試想耳朵貼著鐵軌聽聲音啦!
所以我在上二階課程時,914老師提到,個體人約網友見面的契機點是聽到對方悅耳的聲音,個體人特色極為強烈的若白老師表達今日心情時,也是挑選一首歌來傳遞訊息。這或許可以說明個體人喜歡獨處,為的就是好好覺察頻率。聽音樂的時候,總希望好好專心聆聽欣賞嘛!
那麼頻率跟個體人的憂鬱有何關聯?
個體人是靠著自我覺察跟直覺,抓住那一閃而逝的頻率,辨別出細微的變化,或許是人心思變的頻率,或許是地震前的危險意味,或許只是晴空之下,聽到遠的不能再遠的雷聲,因此判斷會下雨。而這些怎麼跟人說,如何解釋到大家懂,理解,接受,這就是個體人的致命傷,也起了一種化學反應,產生了個體人的憂鬱。
大家易地而處想想看,當你無法舉證,因為聲音一閃而逝,也知道頻率改變了,危險要來了,而率先改變個人行為,卻因此與眾人格格不入,又說不清,道不明。你會不會感到抑鬱,不開心?
簡單來說,個體人的憂鬱來自於感知當下頻率的改變(chemistry),但不知道如何跟大家說明那稍縱即逝的靈感,明知行之有年的規則不合時宜,所以不願隨波逐流,所以表現出來的行為與大家格格不入。
如果個體人可以忠實地活出自己,讓大家看到,或是把這股靈感(Muse)拿來創作,用作品傳遞訊息,進而激勵眾人,是不是就能產生突變的力量呢?
以上是我自己看完區分的科學對於個體人描述的感想。
補充一:我覺得一定會有人說,萬一這位個體人是個聾胞,怎麼辦?你們有玩過音叉嗎?很大力敲下去的當下,手會感受到震動吧?!所以以機制來說,聾胞可以感受到頻率。
補充二:Ra說的憂鬱不是病理性,就只是因為A碰到B產生出情緒上的憂鬱,這也是chemistry機制。
補充三:人類圖沒有要療癒你甚麼,這門知識就是講述機制的運作,比如情緒有定義的顯示者跟反映者一起工作,遇到瓶頸時,大家如何開心突破盲腸。比如把薦骨沒定義的投射者,生在滿是生產者的家庭,是會如何瘋狂的體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