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能分享的人,做一個能上天堂的好人」是我從小到大被教育的理念。直至到了大學遇到了各種令人發笑的雷組員,我發現,我更喜歡當壞人。
當然,不是作奸犯科的那種壞,而是一個不冒犯、不討好,建立好自己心理防線、不做「好」事的壞。
上了大學,發現面對百百種不一樣的性格與工作習慣的流水同學,如果秉持著「沒關係,你做不完的話我來幫你」這樣以善為出發點的幫助,要花費比預期成本更高的時間不說,甚至還可能把透支自己對一堂課的專注與熱情。
如果把自己當作一個壞人,承擔小組報告中遇到的雷組員與他們的情緒就不是必須。在自己有餘裕、知道如何疏導的前提下介入,那是自己有修養、有能力,而不是一份必須要的付出。
當我開始把自己當壞人之後,不再想要滿足所有組員的意願與看法,因為能夠把一份報告完成、達到目的,才是最重要的。
自從開始把自己當成壞人之後,我的關注的焦點從「怎麼成為一個可靠的組長」變成了「怎麼用最低的阻力把任務做完」。
這個時候,就會需要觀察自己的同事們:
- 「誰」可以跟你一起共同領導團隊?(有哪些助力)
- 什麼人分別擅長什麼,又究竟能將任務做到什麼程度?(可以如何分工)
- 如果需要啟動備案,應該要怎麼補齊缺少的部分?(在遇到困難時,自己可以做什麼)
接下來會有3篇學人精的文章,依照上面的順序來跟讀者們分享我在大一到大三期間怎麼把自己當作一個壞人,來觀看、處理團隊報告當中的狀況,希望可以幫到更多初上大學的學妹弟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