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在一個夜晚開始讀《我可能錯了》的。當時只是想讓思緒靜下來,不料一頁頁翻下去,竟像走入一片寧靜森林,被某種深深的「接受」擁抱住。 這本書不像大多數勵志書那樣要你振作、成功、往前衝,而是邀請你停下來,看看你內心的聲音、看看你一直抓得太緊的那些東西。 書名讓我著迷—「我可能錯了」,這五個字不像道歉,也不像示弱,而像一種謙卑的智慧:我願意鬆手、願意重新看事情、甚至願意重新看自己。讀完這本書後,我不再急著當個「對的人」,我開始學著當個「可以理解自己錯的人」。這個轉變,不劇烈,卻非常溫柔有力。 這是一本關於放下與接納的修行之書。 作者用自身經歷,提醒我們錯誤與不確定,是人生的一部分。 最深的智慧,可能就是學會說「我可能錯了」。 這本書,因為它不像其他人生指南那樣急著給答案,它教我如何與「不知道」和平共處。這個世界太多聲音都要我們堅持立場、證明自己,但作者卻選擇安靜地說:「我可能錯了。」這五個字讓我心生敬意,也啟發自我對話的方式與生活的節奏。 「錯誤」是一種禮物,因為它提醒我:我還能學習、我還活著、我還有選擇。
我認為這樣的態度,不只是修行的智慧,也適合每一個凡人的日常生活,無論是面對家庭、同事、還是自己的脆弱。 未來當我再次陷入情緒與爭執時,我會更容易放下防備, 學會說出:「也許,我可能錯了。」 但這樣的放下是否真的適用於所有人生階段?
在某些競爭激烈、非黑即白的環境中,我是否還能保持這樣的柔軟?
這是我尚未解答的部分。 讀完這本書後的反思: 1. 面對錯誤,我們該選擇承認還是辯解? 我認為承認錯誤不代表失去立場,而是給自己學習的機會。辯解只是短暫保護,長遠看來卻可能遮蔽成長。 2. 「我可能錯了」會不會讓人變得軟弱? 我不這麼覺得。能夠承認自己不完美,反而是一種內心強大的表現。軟弱是逃避,坦然面對反而需要勇氣。 3. 如果生命無常,我們還該努力嗎? 無常不是叫人放棄,而是提醒我們珍惜當下的努力。努力本身不該只為結果,而是對生命的回應與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