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陣子,我總覺得自己活的得有些彆扭。想被認同,卻又在迎合中失了自己;想改變現狀,卻又總被「過去」所絆住。 直到那天,我在圖書看到《被討厭的勇氣》。書名像是一記耳光,也像是一道裂縫裡透出的陽光,讓我翻開了第一頁。 讀這本書的過程像是一場漫長的對話。哲人與青年,在靜謐的書頁中爭辯、懷疑、反思,又逐漸靠近。 而我,就像坐在他們旁邊那把無形的椅子上,一邊聽,一邊動搖,一邊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 什麼是自由?什麼是幸福?我們真的必須討好所有人嗎? 讀完的那一晚,我沒有急著闔上書,而是靜靜地坐著,對自己說:「是啊,被討厭也沒關係,我想做自己了。」 書中主張「人生由自己選擇」,並非受過去限制。 透過與他人健康的距離與勇氣,我們能活得自由幸福。 被討厭,正是你正在成為自己的證明。 這本書之所以引起共鳴,是因為現代人太習慣壓抑自己、追求表面上的和諧。
有愈來愈多人開始閱讀心理學方面的書,因為他們渴望改變卻缺乏方向。人生真正的自由,不是做什麼都可以,而是終於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書中所提的「所有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這值是得思考,因為貧窮、疾病、社會制度等客觀因素,也常讓人痛苦。書中對「選擇」的強調是否過於理想化,畢竟並非每個人都有改變的資源與環境。 閱讀後反思: 若我選擇做自己,卻真的失去了重要關係,值得嗎? 我認為誠實活出自己,固然可能失去某些人,但那未必是壞事。留下來的,才是真正愛你的人。 當自我接納後遇上社會比較,該怎麼辦? 我認為人是會比較的,但可以提醒自己—人生不是賽跑,而是朝向自己喜歡的方向前進。
如果你也曾在人際關係中懷疑過自己。 如果你也曾在深夜問:「我,能做回自己嗎?」 那麼,這本書或許就是屬於你的轉捩點。 《被討厭的勇氣》不是教你叛逆,而是教你回到真正的自己身邊,擁抱那個不完美、但自由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