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臉書跳出一張照片,寫著〇月〇日你曾經在這裡打卡。看著照片,我想了又想,卻一點印象都沒有。臉書幫我回憶的人生片段,我完全失憶。
或許那一次出遊,對我的大腦來說,沒有記憶點、不夠「難忘」,檔案老早塞到暗不見天日的角落裡去。不論是記憶自我、還是經驗自我,兩個自我都沒有留下甚麼,說起來有點可笑。
這讓我想起康納曼在《快思慢想》裡面提到的一個心理實驗:如果在假期結束時,你所有的旅遊記憶都將被消除,你會選擇走這一趟嗎?
書中寫道,選擇不去的人,在乎的是記憶自我,而非經驗自我。
- 記憶自我:負責回顧旅程中的「關鍵點」,並編織出或好或壞的回憶故事。
- 經驗自我:負責感受旅程當下的每個瞬間。
照理來說,兩者所獲得的結果應該是相同的。然而,記憶自我經常會向大腦提交一份截然不同的報告,導致我們對旅遊體驗產生錯誤的認知。
比如說,一趟原本愉快的旅程,在最後一刻因為某個旅伴出狀況,讓大家趕不上飛機。記憶自我就會為這趟旅程大大扣分,讓你回到家後覺得糟透了,再也不要跟那個人同行。
反之,從經驗自我的角度來看,旅程中其實累積了許多共同的美好回憶。因此,即使快樂的總和被破壞了少許,整體而言應該還算是個不錯的經驗。如果我們能更正視這一點,或許心中的評分將會大不相同。
以我自己為例。
近幾年開始嘗試著帶媽媽出國自助旅行。
身兼導遊及領隊,總想著長輩有限的耐力中,盡可能讓行程有看頭一些,幫她在朋友圈製造一些話題。
果然,回國後迫不及待的就和來訪的親友聊了起來。意外的是,媽媽津津樂道的,不僅是親自走訪各個景點開了眼界,更多的是旅途中那些瑣事—為了看一眼美景爬樓梯爬得氣喘吁吁、在人來人往的車站差一點迷失了方向、在旅館邊捶著雙腳邊吃著超市便當、因為缺料而吃不到的手工糰子等等,這些都不是值得相機記錄的瞬間,但媽媽的經驗自我,幫她細細品嘗每一分每一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著媽媽喜眉笑眼聊著旅遊話題的表情,一方面內心為自己圓滿達成任務而鼓掌,一方面也有所體悟:和旅伴享受當下,比努力增加記憶點、追求完美無缺的旅程更重要。
美好的感受,來於我們共遊一座城市、共享一餐,以及一同經歷自助旅行的酸與甜所產生的內心共鳴。那些看似平凡無奇的小事,甚至是意料之外的插曲,點點滴滴都能為我們在日後追憶這段旅程時,彷彿再度回到那個場景、感受那一刻的溫度,進而獲得加倍的滿足。
所以,別讓記憶自我給綁架了!全心投入感受,每一次旅行才能成為人生中,貨真價實的「美好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