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那年選擇回家幫忙,自從出社會後幾乎都是外食,直到那一年回家幫忙做便當才學會如何從從市場採買、清洗食材、練習拿刀、備料、烹煮。永遠記得有一個畫面,那也是我最常在職場中提醒新人心態的一段故事。
從小到專科畢業都在家裡度過,第一次在外地生活是到澎湖當兵,再來就是到台中生活三年直到那一次選擇回家幫忙,自己就像公子哥但還不到嬌生慣養,準時出現在店裡但我是帶著早餐去吃,吃完了才穿上圍裙走進廚房像個薪水小偷。
有一次我在切菜,這時候我的媽媽已經看不慣我做事的心態,從我手上的菜刀搶過去,瘦小苗條的她把我撞到旁邊,表演了一次什麼叫做切菜,當下就是個被打醒的畫面,原來我的方式叫慢條斯理,而我媽這大廚是快、狠、準,那次之後我的做事心態方式因此改變了,在之後的職場或自己的工作都永遠思考著流程優化,完成一件事有哪些動作是多出來的,我要先做什麼事才能讓後面接著的時候最有效率,減少無謂的時間成本。三年後跟部份家庭經歷的狀況一樣,長輩對經營上的認知有著落差磨合不來離開家裡出去找工作,那時候就想著這輩子再也不接觸餐飲行業,五年後因緣際會到澳洲工作因為節省開銷才開始拿起鍋鏟為每天的三餐再進廚房,簡單的青菜跟蛋還有一份主食的快速料理,每次準都大概3-5天的兩在冰箱,微波就可以吃的快速料理。
因為是多人合租,所以大家都會用到廚房,有時候大家備餐時間撞在一起,有時候等前一組煮完要等快一個半小時,畢竟大家生活經驗沒有經歷過餐飲業,我會事先擬好菜單且能在半小時內完成,甚至下班會用最快的方式先衝回家搶廚房,那段期間想起來除了滿滿地懷念也非常感恩我的媽媽以及自己選擇回家幫忙,有這個技能在澳洲的生活上添了很多故事。
後來同事也希望我能幫他們備午餐,這模式很流行也能賺點零用錢,因為生活重拾的技能獲得同事的認可讓我開始又對料理有了熱情,記得準備離開澳洲的那一年,因為非常珍惜在澳洲的生活但大家來來去去的我能有什麼記憶點是可以被記住的,於是當我知道朋友比我早回台時我請他指定兩道喜歡的台灣料理,其他我自由發揮。
那一陣子週四列菜單,週五採買,辦了好幾場邀請朋友來作客,讓大家嚐嚐懷念的台灣味,其中大多數的料理都需要時間準備,跟我平日的快速備餐菜單不一樣,而且有些是第一次上桌參照食譜煮的,每次都很有成就感,好笑的是還胸懷大志的想著回台灣要當無菜單私廚,對此刻的我來說是個曾經的夢想,不過回到台灣後沒多久就打回原形當起社畜,邊打字邊笑中。
不過到現在還維持著下班後晚餐會在家開伙,偶爾會買外食,放假也習慣到菜市場採買一星期的量,漸漸的不知不覺當中發現自己在備餐過程中那刻的專注會讓我暫時忘記工作上的煩悶呈現被療癒的狀態,能邊煮邊淨空工作檯,用完餐後只要清洗桌上的碗盤即可,這樣的習慣還是要再次感謝媽媽的教導。
其實對照現在的心境跟那時候有著天大的差別,很懷念那時期自己熱血的張羅這一切,也很感謝自己曾做過這些事,才有現在的回憶。問過自己會手癢再做這些嗎?老實說一點動力也沒有,我想是環境的差別吧,生活壓抑的程度也不一樣,也許我是個容易自己影響自己的人,但也受夠這種符合社會或家庭的壓抑了,我想該做改變了,就像當初選擇離開台灣到澳洲一樣,雖然那時候很猶豫真的要離開嗎?現在想起來還好有出發,才會看見更多的自己。
該認真聽聽自己內心最底層那股聲音了,那時候決定回台灣時其中一個想法是到台東生活,後來選擇回家幫忙。幾年前在台中失意時這念頭又再浮現,但還是選擇了繼續拼拼看,多年後的現在等著明年房租到期,我想讓生活步調改變,也想讓自己身處在海岸線的生活,我想抽掉身上那股壓抑的遮罩,讓自己更像是活著的樣子,為自己打造曾經的夢想無菜單私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