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打算開始書寫一系列與數位閱讀相關的文章,這些文章將涵蓋以下幾個主要內容:
一、數位閱讀的裝置選擇與適用情境
我們將會介紹如何善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與筆記型電腦來進行數位閱讀。或許你會質疑:「手機的螢幕這麼小,真的適合用來閱讀嗎?」其實這要看你閱讀的形式與內容類型。 若你是以「聽」的方式進行閱讀(例如聽有聲書),那麼螢幕大小就不是問題。而現在多數的數位閱讀資源也採用彈性流動格式(如 EPUB),可根據裝置自動調整字體大小與排版,除非是像雜誌這類有固定版面設計的內容,否則在手機上閱讀也非常順暢。 以我自身的經驗來說,我經常在電腦、平板與手機之間交替閱讀雜誌或書籍,而且這些內容透過雲端同步,能隨時接續閱讀。
二、數位閱讀的價值與與紙本閱讀的差異
我會進一步說明:為什麼我們需要數位閱讀?它與紙本閱讀之間有什麼樣的資源差異?兩者之間應該是什麼樣的互補關係?
三、數位閱讀的實作操作
在講完基本觀念後,我會帶大家實際操作。其實數位閱讀的啟用非常簡單,特別是辦證這一部分,基本上只需要十分鐘就能完成。 當你完成註冊後,便能夠免費借閱超過 8 萬本電子書與 300 多種電子雜誌(這還只是其中一間圖書館的數量)。
這些內容無時間限制、無地點限制,只要你有網路,就能隨時存取。 如果你家中沒有吃到飽的網路,也不用擔心,你可以利用社區內的公共 Wi-Fi,例如在部落的公共網路站,先將內容下載到手機、平板或電腦中,回家後離線閱讀即可。
四、為偏鄉設計的數位閱讀應用
由於我過去的課程多半是針對學校老師與學生設計的,我也會推薦一些適合國小至高中的閱讀資源與優質雜誌,讓大家認識什麼叫做高品質的出版內容。 透過豐富而嚴謹的報導、多樣化的議題與即時性。雜誌不僅能提供知識,更能開闊視野。很多人擔心偏鄉地區會限制視野,但我認為偏鄉群眾的心靈比都市更自由;只要搭配適當的數位工具與資源,偏鄉也能培養出廣闊的視野與思考能力。 這也是我積極推動數位閱讀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配合教育部「生生有平板」的計畫,每位學生未來都有機會接觸到數位裝置,再加上圖書館本身也能提供上網設備,若能進一步發展個人化、深度化的閱讀習慣,對整體社會與國家而言都是正面的發展。
五、跨媒體閱讀:閱讀不只是「看」
嚴格來說,現在的閱讀早已不只是紙本文字的型態,也包含「聽」、「看」等多感官形式。像是公共圖書館就提供許多聲音與影片資料庫,例如古典音樂庫,這些都是豐富五感學習的好資源。 此外,圖書館也擁有大量語言學習與研究用途的數位資料庫,我會簡單介紹這些資源如何使用,幫助你透過網路善用圖書館的豐富內容。
六、打造個人化的知識來源
最後,我會談談一個更核心的議題:如何打造自己的閱讀與知識來源? 我的想法是:「你讀什麼,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你只閱讀被他人簡化過的懶人包,等於也接受了別人的選擇與價值觀。你永遠無法知道,懶人包中被省略的是哪些重要的資訊。 我希望能分享一些優質的資訊來源,並教你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庫。當你具備了個人化的資料來源後,結合生成式 AI 的應用,就能逐步建立屬於自己的觀點與判斷,不再只是被動接收他人意見。
七、AI 時代下,數位閱讀的不可或缺
表面上看起來這是一個關於數位閱讀的課程,但實際上它也是建立思考力、判斷力與 AI 素養的重要基礎。 想要善用生成式 AI,不只是學會操作工具,更重要的是: 建立個人情境與需求、選擇適合的科技工具、擁有足夠的領域知識,來判斷 AI 給的資訊是否可靠且適用。若你的閱讀範圍太窄,遇到 AI 給的內容無法解讀、無法評估,甚至無法延伸學習,那麼 AI 的效能也會受到很大限制。 因此,我認為數位閱讀是邁向生成式 AI 合理與負責任使用的前提與基礎。無論你身處何地、是否擁有足夠的實體閱讀資源,只要會數位閱讀,搭配實體與數位資源,就能掌握基本的知識獲取能力。這也是我致力於推動數位閱讀的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