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衲的心意六合小教室-「沾黏是效應,不是技巧」
作者:老衲
心意六合的傳統,向來不研究推手拆招;只講觸點、踩位、應手、盤勁、上樹等等的訓練;其中盤勁與外頭流傳的推手極為相似,卻有差之毫釐,繆以千里的分別。
不過呢,老衲向來厭惡傳武小人們吹捧自身為「正宗」、「秘傳」的宣傳手法;所以此說並非是標新立異的意思,只是老實介紹自身拳術的訓練體系,如此而已。
但既然開了頭,還是多說一句。那些自稱的正宗秘傳大師們,動輒輕言「破拳擊」、「破柔術」等等狂妄自大的囈語;這等做法套一句老輩的話,便叫做「名利上的蛆蟲」——若是不為名不為利,你說你是「正宗」、「秘傳」、「破拳擊」、「破柔術」幹甚麼呢?古早時候人,為孩子取名都是缺甚麼補甚麼,比如說女孩兒八字中五行缺金的,便叫做金鈴;男孩兒八字中缺水的,便換做瀟灑;缺聰明的叫聰明,缺伶俐的叫伶俐——清末民初的八極門一代武癡李書文老前輩,生平狂傲不羈,偏生生取了個「書文」的儒雅名字,實在相稱。按此邏輯,大夥以後看到有傳武門派標榜自身是「正宗」、「秘傳」的,應當留一份心知道是甚麼意思。
不過有時真的無奈,老衲人微言輕,說不得人,只能老實念佛,消剪火氣,揮慧劍斬情絲,拔恨刀斷夢影,自說自個老老實實的老衲派心意六合拳,不去招惹那些江湖妄人的嘴把式功夫。
扯遠了,說回盤勁。
心意六合的盤勁訓練,與外頭的太極推手十分相像;不過這種盤勁訓練不講究勝負,也不談誰能把誰推出去,而是針對性的著重在一餵一接一發的勁性勁質訓練裏頭。
這種盤勁訓練心意門內是有口訣相傳的;其中一句拳訣,叫做是「沾黏只堪鏡中影,用勁如若襠裏蟲」。翻譯成白話文,意思就是「沾黏」像是鏡子裏的映影一樣,而「用勁」時要像是褲襠裏有蟲一樣,不好意思直抓,而在褲襠裏頭古古怪怪地一捲蹭——這裏頭講的奧妙之處,大夥可以細心體會。
且不說「襠裏蟲」,先說那「鏡中影」。
老衲這派傳下來的說法,在盤勁時是不講究所謂的「沾黏」技巧的。鏡中影的意思,按老衲的說法便是,沾黏只是一種用勁正確以後的效應,而非一種實際的技巧。
舉個例子。比如你甩壺鈴的時候,如果用的力正確,那麼並不需要特別關注,手指也只要輕輕勾著,那麼手上的壺鈴便會在手上附著得很「實」,細細體會,那便是一種「沾黏」感;可是如果你在甩壺鈴的時候,手指頭用力地抓著壺鈴,又或者是用手臂的力量多過於用軀幹的力量,那麼這時,手與壺鈴之間的連結便會斷開了,那種「沾黏」感,也會消失無蹤。
這種人與壺鈴之間的感覺若放到人與人之間的推手盤勁訓練上,也是如此;如果你用勁的方法正確,那麼用的力可以直達對手軀幹,那麼便會在彼此互盤的雙手中產生一種「沾黏」效應;可是如果你用的勁力不正確,力矩只作用在對方的手上,那麼便不會產生這種「沾黏」效應。
追根究柢,其實沾黏能不能順利施作,還是在於本身用勁的正確與否,而非手上的技巧熟練與否。很多人認為推手沾黏在實作中用處不大,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沒有搞懂這個原理。所以倒果為因,苦練沾黏技巧;而也所以,這種手法只要一離開師門師兄弟間的友善互作場景便很難施作;而又所以,很多沾黏大師遇到外人不給沾黏的時候只好紛紛搖頭大嘆:「他奶奶的年輕人不講武德啊!」
(連用三個所以,堪稱寫作中冗詞的極致;卻又不用所以也不可得其所以之邏輯,只好勉強所以之。)
又不小心扯遠了,還是回到心意六合拳。
老衲上次看到有人練習虎撲,是用一種小跑步推人的方式訓練,很是奇特。俺不揣淺陋,也讓老衲的徒弟高永齡練習一下在心意六合拳的虎撲把練完之後,對人實作的模擬放勁。當然這不是實戰,只是感覺一下虎撲把練習以後的勁力對人施作的感受而已。
再多說一句,也很多人是喜歡不練基本動作,直接猛練這種對人盤勁試勁的模式;老衲個人以為這也是錯誤的一種學習進程。好比先考試再讀書,還是先讀書再考試?魔鬼藏在細節,俺以為還是要先讀書、再考試的。
喜歡考試的人當然可以成為考試高手證照高手,但唯有喜歡讀書的人才能成為學問家。這是老衲練武的信念,可能也是一種執念;套一句漩渦鳴人的話:「這是俺的武道。」
哈哈!
https://youtu.be/Mu7G-hXqT1I?si=y6gECjUL2L2y-ix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