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語言,看似慈悲,其實藏著我執。
有些道路,看似寬容,卻遠離佛法的光。
這是一段我從靈性糖衣中甦醒的旅程,也是我學會辨道心的開始。有一段時間,我被一些聽起來「好溫柔、好光明、好大愛」的靈性語言吸引——
它們說:「我們來到世間,只是靈魂想體驗非愛的感受,最後會回到光與合一。」
它們說:「所有宗教殊途同歸,只要心中有愛,走哪條路都沒差,真理最後都會殊歸一處。」
它們說:「不要執著對錯,那只是小我在爭辯、批判。」
聽起來好寬容,好療癒,好像充滿接納。 但在心底的某個角落,我感到一絲微微的不安。 這真的是佛法的方向嗎? 我參與過那些分享圈,聽每個人談自己的經歷,也曾是那個說出故事的人。的確,我從中得到一些啟發與支持,也很感謝那段時間讓我慢慢靜下來——靜下心讀書,靜下心重新拾起我曾日日鑽研的佛學講記與經論,靜下心來……只是「知道」。
直到有一天,我讀到《寬恕的一年》裡這麼寫: 「上主並沒有創造這個世界。你創造這個世界,好讓自己體驗『非愛』,最終要回到愛。」
讀完那一刻,我靜默。
這段話語氣柔和,聽起來無害,甚至有一種暖暖的療癒感。 畢竟,我們都渴望被理解、被愛、被允許活出真實的自己。我們都以為自己很缺愛,因此到處尋找愛的證明。 但身為一位學佛弟子,我也清楚地知道:這不是佛法。
🌀 看似靈性的糖衣,其實遠離解脫之道
新時代靈性常說:「世界是你選擇來玩的經驗」、「靈魂來此是為了成長」,也說「只要回到愛,一切都會好起來」。
它把輪迴說成是靈魂成長的旅程,痛苦說成是靈魂安排的功課,甚至把「愛」當作宇宙的最終實相。
這些話語包裝著光與慈悲,聽起來確實療癒、正向、柔和——但從佛法的眼中來看,它們有個清楚的名字:附佛外道。
宗薩欽哲仁波切曾提醒我們: 「現在很多人用靈性的語言包裝自己的情緒和執著,看起來柔軟,其實陷得更深。不是所有說著慈悲與愛的教法就是佛法。佛法的慈悲,是從見空性中升起的悲心。」
佛法不是要我們變得「更正面」,而是要我們徹底認清苦的本質,並勇敢面對它。
當我察覺自己也曾落入那種「維持光明形象」的靈性姿態時,我笑了笑,那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我執」罷了。——以為覺醒了、以為超脫了,結果只是在以「看戲」之名逃避自己的情緒業力。
這樣的語言很危險,因為它會讓我們在糖衣裡沉睡,誤以為自己已經醒來。
🌿三殊勝,是回到正見的指南針
慈誠羅珠堪布曾不止一次地提醒我們: 「很多人以為學佛是讓自己心情變好,事業順利,這不是學佛,是用佛法做心理輔導。」 這句話像一聲當頭棒喝。
我們學佛,不是為了「順利」,而是為了破除無明、斷除輪迴的根本因。 要辨別真正的佛法,慈誠羅珠堪布說——就從三殊勝開始。
1️⃣ 發心正確(緣起善):為誰而學,為何而修?
學佛,不只是為了讓自己過得舒服一點。 佛法不是止於療癒,而是引領我們發起利益一切有情的願心。不僅止於「我想好起來」,而是願「眾生皆得證悟解脫」。
這樣的發心,才是第一殊勝:緣起善。
我也曾羨慕別人說「我們都會回到光中」,但我後來想起佛陀的教導:
「此是苦,應知;此是集,應斷;此是滅,應證;此是道,應修。」
這一生的遭遇,不是靈魂設計的遊戲,而是我們業力的呈現,也是修行的起點。
2️⃣ 正行無倒:在慈悲語言中,看清我執的糖衣
我曾說服自己:「既然靈魂來體驗,那就接納一切。」 但佛法教我:接納不是沉迷,慈悲不是放縱。 真正的慈悲,是超越情緒、超越想像,進入「無我」的空性之見。
第二殊勝,就是在修行過程中,不讓我執混入所謂的「善」與「光」中。
每當我聽見那句:「都是一樣的,只要有愛就好了」,我就提醒自己:「這是佛法嗎?還是我執在找更高尚的衣服穿?」
3️⃣ 結行回向:不為自己,願一切眾生得離苦
辨道心,不是為了批判別人走偏了,而是為了讓自己不迷路。
第三殊勝,就是在每一次閱讀、修持、醒覺的時刻,回向所學所修的有情眾生。 哪怕我還在學習,哪怕我還常常迷惑、偏離,我都願意把這一點點的覺察,不藏起來、不自保,而是許願給還在痛苦中的人。
這,就是第三殊勝——結行回向。 不是為了安自己的心,而是願更多人,不必在偽裝成靈性的糖衣裡繼續輪迴。
結語:真正的自由,是放下我執的那一刻
我現在依然會聽到那些光與愛的語言, 但我學會了辨認:那不是佛法。
佛法的慈悲,來自對空性的證見;佛法的光明,來自放下我執之後的無染。
願我常常記得這一點: 不是回到光,而是照見空。不是強調「我是誰」,而是看清「我並非誰」。 這份辨道心,不是排他,而是對自我的覺察,對佛陀教法最深的敬與願。
願我不只為自己辨道,也能在他人迷惘時,靜靜守護這盞燈—— 不是讓人走我走的路,而是願他們看見:有路可走,有法可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