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urce:cepr.org
- 動員情緒、凝聚基本盤
負面情緒(恐懼、憤怒)比理性政策更能快速動員群眾。研究顯示,當選民相信「另一方會毀掉民主」時,對對手的厭惡感遠高於政策分歧本身,促成所謂的「情感極化」(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
仇恨言論與陰謀論能把社會切割成「自己人 vs. 敵人」,讓領導者以捍衛「真實國族/信仰」之名打擊反對派,同時轉移對經濟或治理失敗的注意力。
- 資訊汙染,稀釋事實
當「誰都不可信」變成常態,公民對法院、媒體、選務機構等民主支柱失去信任,領導者便有空間削弱制衡、擴張權力。
- 醜化對手,合法化打壓
把反對者標籤成「賣國」、「恐怖份子」或「道德敗壞」,可合理化法律追訴、媒體封鎖,甚至暴力鎮壓。這也是《Authoritarian Playbook》等報告歸納的「先妖魔化、後收編」套路。
外部勢力的「同款」干預手法
典型步驟,內外勢力都常用的技術,偵測裂痕先分析種族、宗教、意識形態等既有社會矛盾放大矛盾在社群、論壇大量投放極端內容或誤導性敘事(含買廣告、操作機器人)質疑制度散播「選舉被操控」「主流媒體說謊」等訊息,削弱公信力推升街頭/線上衝突利用假帳號組織示威、煽動仇恨,讓民主國家陷入內耗
- 俄羅斯 2016 年起的社群作戰: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報告指出,俄方目標並非直接改票,而是「播種不和、侵蝕民眾對政府機器的信任」(參議院情報委員會)。
- 中國對臺網路輿論戰:利用假帳號在 LINE、Facebook 散布「投某黨等於被賣台」等內容,放大本土/統獨分歧;並在選前集中爆量以降低查證效率(中央社)。
- 外部操作之所以「划算」,是因為成本極低又具可否認性;民主社會開放的傳媒與言論自由,反而成了進攻面。
為何手法雷同?
原因說明,心理機制相通,人腦天生偏好情緒化、簡化的訊息;內外操盤者都靠同一套「情緒捷徑」。社群媒體演算法偏愛衝突極端與憤怒內容,更能帶來點擊與轉傳,自然成為最佳載體。低成本/高槓桿相較於傳統軍事或經濟制裁,資訊戰投入小、效果可觀,且難以追責。政策灰色地帶民主國家為保護言論自由,對假訊息與仇恨言論的限制較鬆,給了惡意行為者操作空間。
如何減傷?
- 強化媒體素養與「預駁斥」(pre‑bunk)機制:在謠言擴散前先解析常見套路。
- 提高資訊透明度:政府、學術與公民社群合作,快速發布可驗證的原始資料。
- 平台責任共治:要求社群平台揭露廣告來源、機器人網路活動,並建立快速下架機制。
- 韌性社會對話:推動跨群體對話、地方參與式預算等方式,降低「他者妖魔化」空間。
- 國安與外交反制:建立外交溝通與制裁手段,對持續輸出資訊戰的國家提高成本,並透過多邊機制分享威脅情報。
布魯金斯學會 2025《民主行動手冊》將「對抗假訊息」列為守護民主七大支柱之一,凸顯資訊韌性已成現代民主的生死線(Brookings)。只要理性討論空間與基本信任得以維持,煽動仇恨與謠言的「民主破壞公式」就難以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