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破壞民主」往往伴隨仇恨與謠言?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source:cepr.org

source:cepr.org


  • 動員情緒、凝聚基本盤

負面情緒(恐懼、憤怒)比理性政策更能快速動員群眾。研究顯示,當選民相信「另一方會毀掉民主」時,對對手的厭惡感遠高於政策分歧本身,促成所謂的「情感極化」(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

仇恨言論與陰謀論能把社會切割成「自己人 vs. 敵人」,讓領導者以捍衛「真實國族/信仰」之名打擊反對派,同時轉移對經濟或治理失敗的注意力。

  • 資訊汙染,稀釋事實

大量而持續的假訊息、片面敘事,會讓公民難以分辨真偽,對任何消息都產生犬儒心態(“firehose of falsehood”策略)。跨國比較研究證實,假訊息+仇恨言論組合能顯著加劇社會極化與政治暴力風險(PMC)。

當「誰都不可信」變成常態,公民對法院、媒體、選務機構等民主支柱失去信任,領導者便有空間削弱制衡、擴張權力。

  • 醜化對手,合法化打壓

把反對者標籤成「賣國」、「恐怖份子」或「道德敗壞」,可合理化法律追訴、媒體封鎖,甚至暴力鎮壓。這也是《Authoritarian Playbook》等報告歸納的「先妖魔化、後收編」套路。

外部勢力的「同款」干預手法

典型步驟,內外勢力都常用的技術,偵測裂痕先分析種族、宗教、意識形態等既有社會矛盾放大矛盾在社群、論壇大量投放極端內容或誤導性敘事(含買廣告、操作機器人)質疑制度散播「選舉被操控」「主流媒體說謊」等訊息,削弱公信力推升街頭/線上衝突利用假帳號組織示威、煽動仇恨,讓民主國家陷入內耗

  • 俄羅斯 2016 年起的社群作戰: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報告指出,俄方目標並非直接改票,而是「播種不和、侵蝕民眾對政府機器的信任」(參議院情報委員會)。
  • 中國對臺網路輿論戰:利用假帳號在 LINE、Facebook 散布「投某黨等於被賣台」等內容,放大本土/統獨分歧;並在選前集中爆量以降低查證效率(中央社)。
  • 外部操作之所以「划算」,是因為成本極低又具可否認性;民主社會開放的傳媒與言論自由,反而成了進攻面。

為何手法雷同?

原因說明,心理機制相通,人腦天生偏好情緒化、簡化的訊息;內外操盤者都靠同一套「情緒捷徑」。社群媒體演算法偏愛衝突極端與憤怒內容,更能帶來點擊與轉傳,自然成為最佳載體。低成本/高槓桿相較於傳統軍事或經濟制裁,資訊戰投入小、效果可觀,且難以追責。政策灰色地帶民主國家為保護言論自由,對假訊息與仇恨言論的限制較鬆,給了惡意行為者操作空間。

如何減傷?

  1. 強化媒體素養與「預駁斥」(pre‑bunk)機制:在謠言擴散前先解析常見套路。
  2. 提高資訊透明度:政府、學術與公民社群合作,快速發布可驗證的原始資料
  3. 平台責任共治:要求社群平台揭露廣告來源、機器人網路活動,並建立快速下架機制。
  4. 韌性社會對話:推動跨群體對話、地方參與式預算等方式,降低「他者妖魔化」空間
  5. 國安與外交反制:建立外交溝通與制裁手段,對持續輸出資訊戰的國家提高成本,並透過多邊機制分享威脅情報。

布魯金斯學會 2025《民主行動手冊》將「對抗假訊息」列為守護民主七大支柱之一,凸顯資訊韌性已成現代民主的生死線(Brookings)。只要理性討論空間與基本信任得以維持,煽動仇恨與謠言的「民主破壞公式」就難以奏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沃爾德維觀察筆記的沙龍
21會員
72內容數
2025/07/30
✨ 為何多層? 無人機價廉量大,單一武器擋不住蜂群;必須把偵測、干擾、硬殺「三合一」,才不會砸大錢卻漏小目標。
Thumbnail
2025/07/30
✨ 為何多層? 無人機價廉量大,單一武器擋不住蜂群;必須把偵測、干擾、硬殺「三合一」,才不會砸大錢卻漏小目標。
Thumbnail
2025/07/29
1. 我們根據什麼來劃分左右? 目前最常引用的三套第三方量化工具如下: Media Bias/Fact Check(MBFC) AllSides Ad Fontes Media
Thumbnail
2025/07/29
1. 我們根據什麼來劃分左右? 目前最常引用的三套第三方量化工具如下: Media Bias/Fact Check(MBFC) AllSides Ad Fontes Media
Thumbnail
2025/07/24
702 輛甲車、人間蒸發? 2023 年底,後備戰力還有 336 輛戰車、702 輛 APC;2024 年《全國案》一出,數字瞬間腰斬。📉 它們真的消失嗎? 答案:一半拆解、一半「冷藏」。
Thumbnail
2025/07/24
702 輛甲車、人間蒸發? 2023 年底,後備戰力還有 336 輛戰車、702 輛 APC;2024 年《全國案》一出,數字瞬間腰斬。📉 它們真的消失嗎? 答案:一半拆解、一半「冷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藐視國會或是藐視民主?對自己的政治意見太有自信,可能會影響到和持有不同意見的人的溝通喔
Thumbnail
藐視國會或是藐視民主?對自己的政治意見太有自信,可能會影響到和持有不同意見的人的溝通喔
Thumbnail
這場抗議提醒我們,民主不是一勞永逸的,我們需要不斷地關注和守護。我們應該更加謹慎地審視每一項法案,確保它們符合民主原則,維護權力分立,保障我們的自由和權利。
Thumbnail
這場抗議提醒我們,民主不是一勞永逸的,我們需要不斷地關注和守護。我們應該更加謹慎地審視每一項法案,確保它們符合民主原則,維護權力分立,保障我們的自由和權利。
Thumbnail
其實在網路上討論政治並不奇怪,尤其是自社群媒體興盛開始許多人便會在網路上為擁護各自的支持者展開激烈的辯論。我們曾幾何時都曾聽過「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但如今在這樣的時代裡,面對這些來勢洶洶的辯論真的健康嗎?
Thumbnail
其實在網路上討論政治並不奇怪,尤其是自社群媒體興盛開始許多人便會在網路上為擁護各自的支持者展開激烈的辯論。我們曾幾何時都曾聽過「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但如今在這樣的時代裡,面對這些來勢洶洶的辯論真的健康嗎?
Thumbnail
網路上撿到這張圖,我想這改革哪有這麼厲害於是搜尋了完整條文 有網友提供這份文件 chrome-extension://efaidnbmnnnibpcajpcglclefindmkaj/https://ppg.ly.gov.tw/ppg/download/agenda1/02/pdf/11/01
Thumbnail
網路上撿到這張圖,我想這改革哪有這麼厲害於是搜尋了完整條文 有網友提供這份文件 chrome-extension://efaidnbmnnnibpcajpcglclefindmkaj/https://ppg.ly.gov.tw/ppg/download/agenda1/02/pdf/11/01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一般大眾憂慮其所處環境充滿威脅且複雜卻無力改變, 因此,他們藉著依附一些由政治菁英所提出的政治迷思 或是儀式等政治符號, 來簡化複雜的政治世界,並減緩其內在焦慮與不安。 政治菁英 藉著提供一些政治敵人、團體認同或是對領袖的依附,減輕一般民眾的壓力,並將其精力,轉而投注到群眾暴力或是政治順從。
Thumbnail
一般大眾憂慮其所處環境充滿威脅且複雜卻無力改變, 因此,他們藉著依附一些由政治菁英所提出的政治迷思 或是儀式等政治符號, 來簡化複雜的政治世界,並減緩其內在焦慮與不安。 政治菁英 藉著提供一些政治敵人、團體認同或是對領袖的依附,減輕一般民眾的壓力,並將其精力,轉而投注到群眾暴力或是政治順從。
Thumbnail
每次選舉都是對於社會的一場割裂,逼迫我們走出同溫層,面對這個多面向、多層次的世界,體認原來自己的「陣營」如此的狹隘又脆弱。直面結果的撕裂,也讓我對於民主制度有一些思考。
Thumbnail
每次選舉都是對於社會的一場割裂,逼迫我們走出同溫層,面對這個多面向、多層次的世界,體認原來自己的「陣營」如此的狹隘又脆弱。直面結果的撕裂,也讓我對於民主制度有一些思考。
Thumbnail
去年以至當下的感觸,政治是有點私密的事,雖然放大看它是眾人之事,值得也必須討論,但卻不好輕易涉入,因為無數網紅媒體明星甚或小至家庭大至公司你我都不免引用或被綁架(綁架),為什麼會有這種的狀態?我用幾個觀點和分類提出我的想法,並且提供一些我個人喜歡的簡單論述,梳理自己之外也希望提供幫助。
Thumbnail
去年以至當下的感觸,政治是有點私密的事,雖然放大看它是眾人之事,值得也必須討論,但卻不好輕易涉入,因為無數網紅媒體明星甚或小至家庭大至公司你我都不免引用或被綁架(綁架),為什麼會有這種的狀態?我用幾個觀點和分類提出我的想法,並且提供一些我個人喜歡的簡單論述,梳理自己之外也希望提供幫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