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生成圖,非當事人)
昨天早上等捷運時,排在我後面的一位阿姨拿著台北捷運地圖和一張紙:「小姐,%$#&$@!#?」
嗯......我聽不太懂她說的話,於是我把耳機拿下來,問了她:「抱歉我沒聽懂,妳說妳要到哪裡?」她遞給我一張皺巴巴的白紙,上面大大地寫著「中山站」和一個潦草的地址。
她說:「他們叫我去中山站轉綠線」。這次我聽懂了。
從她的口音,我難以確認她是不是台灣人,但她一定對台北捷運很不熟悉。
我跟她確認了紙上面寫的地址,再打開手機的Google地圖查詢,發現到民權西路站轉車是更便捷的路線。
車來了,我說:「我們一起上車,我再跟妳說要怎麼轉車。」
在車上我跟她說明了搭車資訊,但發現她的表情還是很困惑。我主動問她:「要不要我幫妳寫在紙上,妳會比較清楚?」
她像抓到浮木一樣說:「好、好,謝謝妳。」
我仔細在她的白紙上寫下:
民權西路下車→轉橘線往蘆洲或迴龍→大橋頭站下車→1A出口走路約8分鐘(問人怎麼走)
車子到民權西路站時,我和她眼神交流,她向我點頭致意後準備下車。結果她下車前,從包包裡掏出了......
智慧型手機?!
我看著她講電話的背影傻眼:「阿姨妳有手機喔??」
後來我想了想,這並不奇怪
其實很多長輩雖然手上有智慧型手機,但可能只會接電話、用 LINE。手機裡的其他功能,像是查詢資料、導航、路線查詢......等於不存在。
他們信任的對象是人。對他們來說,電子用品充滿了不確定和風險,為了怕自己按錯、看不懂,或查不回來,長輩寧願直接問人。
真正能幫助長輩的,是有人肯停下來,協助、陪他們一下下也好。你願意給出的三分鐘,可能就提供了他們最需要的安全感。
我不以為然的二元對立
現在很多言論,常不經意地貶低年長者的能力,媒體一天到晚更喜歡報導老人和年輕人搶博愛座、老人插隊、無理取鬧、挑起爭端......把他們塑造成「自以為是」、「跟不上時代」的一群。
我認為沒水準的人不管幾歲都一樣,那些令人搖頭的行為跟人品有關,跟年紀無關。但這樣的報導和新聞,已經讓長輩世代與年輕人之間築起了一道對立的牆。
我對於這樣的二元對立感到遺憾,因為年齡不該是評斷價值的標籤。
長輩不只是過去的見證者,也仍是現在的貢獻者和參與者。他們是記憶的守護者,也是情感的連結者,更提醒著我們「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的存在。
這個社會需要的是......
長輩的確難以掌握科技,因為他們生長的環境,一直都是用不同的方式在運作著。對他們來說,真實的交流、簡單的筆跡,遠比冷冰冰的App來得可靠。
如果社會願意少一些歧視,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撕裂,多一些連結,也許這座城市就不會是世代對立的戰場,而是世代間對話的場景,是世代之間可以並肩走路的空間。
我陪那位阿姨的旅程不長,但我真心希望,她在到站後,還能遇見另一個願意幫她的人。
我更衷心祈願,這個城市能築起信任的網絡,哪怕只是小小的舉動,人人都可以是另一個人的安心導航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