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遇到挑戰時,我們往往想要立刻做出「反應」(react):發怒、防衛、回嗆,甚至脫口說出傷人的話。
然而,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維克多·法蘭克(Viktor Frankl)提醒我們:

那個「空間」,可能只有幾秒,但其中卻藏著能改變關係與情緒的力量,使我們從衝動地反應情緒(react),變成有意識地回應情勢(respond)。
想飛踢對方幾次,就要深呼吸幾次
我是個堅持不體罰的家長。孩子從小再皮再盧,也絕不動手。
縱使已經在心裡上演電玩快打旋風的畫面,飛踢對方200次了,但我始終要求自己閉上嘴、深呼吸。我不是不會生氣,而是相信,隨著情緒反應,從來就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面對叛逆期的孩子有時出其不意的臭臉,當然還是會讓我忍不住想要提高音量說教。但我清楚知道,眼前這位少年正無助地被叛逆期的賀爾蒙擺佈,如果我也用更年期的賀爾蒙臭回去,只會破壞我們的親子關係。
一旦覺察自己的音量開始要變大,我會像要潛水的人,深吸一口氣,潛進那個「空間」問自己:
- 「我很錯愕、有點惱怒,但需要現在跟他表達我的心情嗎?」
- 「如果再晚個15分鐘,我會對他說什麼不一樣的話?」
- 「想脫口說出的話,是為了建立理解?還是只是要壓過對方?」
我不放任孩子,只是明白話語可能會像像利刃,劃傷彼此,所以我寧願延後回應,等兩人都冷靜點,再找他說說我身為母親想表達的感受和觀點。
情緒來了先別反應:家庭與職場都適用
這樣的「空間」,不只在親子關係,在家庭裡、在職場中也一樣重要。
面對一秒惹怒你的訊息、一封想立刻回嗆的Email、一位想吐槽的同事,這個「空間」不只反映你的情緒管理,也展現了你有多專業與成熟。
你可以選擇不急著回嘴、不馬上打字。多停個兩秒思考,或許就能換來完全不同的局面。
除了上述的問句,可以想想:
-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 「哪種回應更符合我的價值觀與目標?」
這並非壓抑情緒,是善待自己與他人的一種方式。因為有時,那短短幾秒,就能拉開我們與後悔之間的距離。
我仍在練習:
面對與接納自己的情緒,但不被它綁架;
練習用意識與智慧,去「回應」而不「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