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訊太多,無論是河道還是社群此起彼落的資訊流裡,充斥著媚俗與喧囂。大數據篩選過的世界裡,留下的不是精煉的思想,而是能「迎合偏好」的殘渣。
活在一個「知識文盲」的時代——不是沒有知識,而是失去了理解與思辨的能力。與其說活在洞穴裡,不如說早已在資訊洪流中,喪失了望向真理的眼。
就像人們只會看著文憑,甚至看著名片,眼光狹隘到無法從九公分乘五公分的小紙片挪開,蠢到上面寫什麼就信什麼。就算是上面寫了「騙子」,對方還會相信他把錢都送給他,還說:請你好好愛我,請你讓我發大財一樣。隨著科技越發進步,看著AI合成的影音圖檔亦假亦真,反諷著我們當代人與其說活在柏拉圖的洞穴中,不如說早已在五光十色的光影圖像裡,喪失了辨別光源的能力,成為了影子鼓掌的觀眾。
我們面臨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人的自我意識正在逐漸被稀釋,還是我們的自由的意志已被演算法悄悄地塑造與牽引?
尤其人工智慧加速地吞噬了我們的選擇,替我們規劃路徑,模擬語言,甚至試圖理解情感。而你是否反思到人在這樣的系統中,還剩下多少主體性?我們是否正在溫水煮青蛙,漸漸將自由與意志讓渡給無形的算法之手?
就像之前讀過的戰爭小說,人在戰火中常常不是死於敵人,而是死於迷失與恐懼。在空襲與濃霧中,連故鄉的方向都模糊了。今日的我們處境何嘗不是如此?
例如酒徒的戰爭武俠小說裡描述的場景,常常是主角或許背著刀槍,卻不知要射向何方;他可能倖存,卻無法回答:「我為何而戰?我守護的是什麼?」
若說過去的戰爭毀壞的是身體,而當代科技戰爭摧毀的,則是人的內在秩序。表面上和平穩定,實則內心充滿了無根的漂浮感。
這時代,其實很需要的是一種內在的堅定,若無此價值內核,人很難以在變動的資訊海洋中站穩腳步。
我們需要回到一個根本的懷抱,或許是信仰又或者說是書本,只要是能安定心靈的他方。
真正的智慧,不在於擁有大量資訊,而在於是否能從紛亂中沉澱出寧靜;是否能在虛擬中辨認出是幻影還是真實的光。
讀書也許無法給我們現成答案,卻能幫助我們活得更清楚——至少不會讓我們精神貧乏、知識匱乏到陷入金錢扭曲的價值觀,任人操控,被蒙蔽、被詐騙。
否則,這世界遲早會變成一個騙子不夠用、而傻子太多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