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冊紀錄-
古人與西方現代學者對於休閒的研究,實則有相通之處。休閒的目的,大致可歸納為三:
一、靜 —— 安靜、平靜、寧靜「靜」是休閒的第一個目的。首先是不活動所帶來的安靜——萬籟無聲;接著是內心沒有煩惱的平靜;進而提升為一種重新蘊發動力的寧靜狀態。這種寧靜,能使人「致遠」,也就是說,只有在靜中養氣、養神,才能為再出發蓄積能量。
二、慶 —— 慶祝與喜樂
「慶」是第二個目的。在休閒時安排一些慶祝活動,如嘉年華、宗教節慶等,能營造出歡樂的氣氛。人需要快樂,但若生活總是被得失成敗綁架,就很難有真正的歡樂可言。休閒中的「慶」,是一種對快樂的回歸與重新認識。
三、全 —— 回歸完整的生命狀態
「全」是休閒的第三個目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常會將生命視為工具。具有某種專長,就進入職場工作,扮演特定角色。久而久之,生命被割裂、窄化,人們認為自己只是一顆螺絲釘,而公司是一臺機器,社會則是一臺更巨大的機器——每個人都只是其中的小部分。
然而,在休閒的時刻,人得以暫時脫離工作壓力,回到生命的原初狀態,重新恢復內在的完整。這,正是「安居樂業」的真正意涵。
《老子》所言:「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描繪了一種理想社會:鄰國間彼此相望,雞鳴狗吠聲相互可聞,卻彼此不干擾、不比較,各自安於當下。因為一旦往來,就可能產生比較;一旦比較,就容易產生煩惱與不滿。
取自傅佩榮教授<老子-在虛靜中覺悟人生智慧>一書
-----------------------
現代人雖身處高樓林立的社會,雖然彼此不曾真實往來,卻能透過社群平台、IG限動,一窺鄰人生活的樣貌。這是一種新的「鄰國相望」——不再是雞犬之聲相聞,而是精心剪輯的照片與動態傳遞而來的聲光與演繹。然而,這種無聲的觀看,卻往往誘發比較之心,進而引發焦慮與疏離。
而這背後所隱含的社會孤立與精神失落,或許更值得我們重新思索:我們是否真正懂得如何休閒、如何靜、如何慶、如何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