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哲學書很多人看過(使用手冊、工具書、雜誌等除外)。非哲學書的故事,無論如何以文字呈現,都難以完全真實,因為沒有人是上帝,不可能知道所有的細節。這樣的書,往往是一些事實,加上一些感概,就成為一本書。
為什麼一個人博學多聞很佔優勢?因為與人聊天或交談時,若提到某本書,你能大致理解內容與脈絡,便容易顯現出思維的層次與深度——而這是有根據的。
看非哲學書除了了解故事內容,更要觀察其中的邏輯。比方說:岳不群是何時變壞的?不是每個人生來就是壞人。影響一個人成長的因子很多,無非是愛恨情仇。情感創傷一旦發酵,就會使人走向不同的方向。而這時候,「關鍵的指引」就非常重要。有因就有果,這就是邏輯。一個人不可能突然醒來就變成好人或壞人。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瞬間,其背後也一定有強大的人性邏輯與發展順序作為鋪墊。
所謂人性的邏輯,就是你把自己投射進小說的主角位置時,問自己:你會怎麼做?你是否能承受那樣的過程,來達到那樣的結果?如果你做不到,那也能接受自己為何平庸與平凡。理解他人之所以能走向彼岸,是因為他在此岸曾經經歷了什麼。壞人往往是相對於自己的存在。就像沙特說:「他人即是地獄。」可下一句是:「你自己又何嘗不是?」人都有不希望被看見、甚至被扭曲隱私的一面。
這是正常的,沒有人是完人,我們都是有缺陷與脆弱的凡人。問題只是:你是否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我跟哥哥說:剛開始看一本書是痛苦的,看十本書之後,開始覺得有些不同;看到一百本時,會發現閱讀能帶來快樂,甚至能觸類旁通;當讀到一千本書的時候,你的人生維度與視野會產生質變。
如同我的啟蒙者,也常透過書籍與影視劇來指引我。能懂書中之義,就能進一步溝通,因為彼此已在同一個思想的維度與高度。那是一種心照不宣的理解,彼此都知道答案,而無需多言。這就是讀書所提供的能量。
人生的許多答案,終究要靠自己去尋找。若一時找不到答案,那就去問問智者——「迷時師渡,悟時自渡」。或者透過書本沉澱複雜的思緒,至少不讓情緒再次沸騰。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考題與解題方式,因此,也不會有一個完美的標準解答能一路走到底。
這世界上沒有可以複製貼上的答案,能套用到所有人身上。更何況,人性總是「既要、又要、還要」,豈是一句「放下」就能放下?再說,每個人拿到的人生卡牌也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樣子,也都努力活成那個樣子。然後再問問自己:是否活成了小時候希望的樣子?
禪宗說「不立文字」,因為很多思想是無法用語言傳遞的。我也無法總拿案例去反覆延伸、辯解,這樣容易「因指見月」——看到指頭卻忘了看月亮。若執著於文字表面,便容易迷失。傅佩榮教授說得好:「這個世界天天都在變,唯一能確定不變的,是你內心的信念、信仰與價值。」而唯有這些內在的力量,才能在變動不居的現實中,為我們指引方向、安頓心靈。
讀書不是為了變得偉大,而是為了看清自己、理解他人、穿越混沌。能在書頁之間找到個解答——那個真實但不完美、但仍努力活成理想模樣的自己。如此,即使世界變幻莫測,心中仍有燈可點,腳下仍有路可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