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關係破框》,我是安然。
很開心你願意撥出時間來聽這一集,這是無框教室為關係而開闢的新的篇章。我們將一起探索「關係裡那些習以為常的角色劇本」的起點。
不論你是誰,今天你踏進這裡,就是想更了解自己─以及我們如何在關係裡遇見彼此。
聊聊為什麼要「破框」
我們常常說,要學習怎麼好好相處,要經營現在的關係,要懂得溝通。但你有沒有想過,也許我們的困境不是「不會做」的問題,而是:我們早就活在某些「應該怎麼做」的劇本裡太久了。
小時候,我們可能被教導:當個懂事的孩子、溫柔貼心的那個人、永遠不帶情緒的大人。這些角色的確幫助我們被接納、被愛,但久了之後,那些角色框架就變成一種習慣,一種關係裡自動啓動的腳本。當這些腳本沒有被意識到,自我與關係就慢慢疏遠,互動就開始僵硬,甚至讓人覺得:「親密的人,為什麼越相處越冷?」
所以,「破框」不是一種破壞關係的動作,而是──打開關係裡更真實、更自由的可能性。它不是對方不對,不是誰要改變成誰,而是我們一起邀請你我:能不能從習慣的角色中暫時抽身,重新看見彼此?重新選擇我們怎麼靠近?重新體驗一次,那個不再演戲,而是真實呼吸的關係?
為什麼先聊這一集?
這一集,就是要用最輕鬆的方式,先跟你聊聊:「為什麼破框這件事這麼重要?」
接著,我會帶你簡單瞭解後面幾集,我們會慢慢談什麼樣的「角色」,為什麼它們很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關係裡,卻很少有人真正看見它們。
第一部分:我們先來看破框的重要性
很多人覺得自己「相處技巧不錯」,但總覺得很累、很空,明明離得近,心裡卻有距離。這往往不是溝通不好,而是我們活在一個預設的角色裡:總是「應該怎麼做」,忘了問自己:「我是不是真的想這麼做?」 當我們一直在扮演這個角色,久而久之就會忘記:原來我可以自己定義關係,而不是由這個角色框架決定我怎麼相處。
比方說,「懂事的孩子」角色,從父母期待中誕生,幫我們獲得安全感。但當你長大,有了自己的感受與需求時,這個角色就可能成為壓力來源──因為你不允許自己有脆弱、情緒、或自私的一面。 所以破框不是丟棄它,而是重新理解:那個角色曾經保護你什麼?現在還需要它嗎?如果不,那我們可以選擇離開或重新書寫它。
🎧 現在,我想請你也一起想一想:
· 你在最近一段親密或重要的關係裡,常常扮演的是什麼角色?
· 這個角色,是你自己選的,還是從小就習慣了?
· 當你演這個角色時,有沒有什麼「不能說出口的感覺」被壓下來了?
這個地方,你可以按一下暫停鍵思考一下。
👉🏽 如果你願意,歡迎在節目留言或私訊我,跟我分享你的發現,我會很期待聽見你的故事。
當我們開始看見:自己在這段關係裡扮演了什麼角色、什麼習慣在運作、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那個時候,破框就不只是理論,而是有機的選擇。 我們不再被動演戲,而是主動選擇:選擇想用什麼樣的方式靠近,才能讓彼此都更真實、更自在。
我自己的原生家庭就是一個需要破框的例子。從小我在單親家庭長大,母親的沒有安全感和她的生命經驗,讓她在我小時候便不斷灌輸我一些想法:她常跟我說,她就是我這一輩子的責任,無論將來我到哪裡,我都必須帶著她對她負責。小時候懵懂無知的我,感受到母親苦痛的生命,心疼母親,便扛起這樣的責任。在小小的心靈中,也便植入我需要對母親的生命負責的信念,因此,從小我便沒有自己的意志,只遵從母親要我做的而活,以致於在未來成年的我,只要是無法讓母親得到快樂、乃至跟兒子的關係或是類似的情境中,我都會不自覺地把一切當成自己的責任扛起,也不自覺的陷入苛責自己和愧疚的課題中,無法自拔。這是因為我已經在小時候被植入跟跟母親的關係中,那個母親希望我成為的角色劇本裡。在後來的生命歷程中,我經過漫長的歲月才看見這個真相,也才能走出這樣的角色困境裡。有機會將來在節目中再來分享。
第二部分:節目接下來會談什麼角色?
接下來介紹將來這一系列的節目
我們會一起聊:
為什麼我們會進入這些角色?
它們曾經保護過我們什麼?
又是什麼時候,它們開始讓我們感到窒息?
🎧 在這邊,我也想問你一個問題:
· 有沒有一個角色,是你「最習慣扮演的」,但最近你開始覺得累了?
· 是什麼讓你開始想改變?又是什麼,讓你還不太敢動?
📝 你可以先默默寫下來,或在筆記裡留一句話給自己。也可以留言告訴我,讓我知道你正在這段旅程上,我不是一個人說話而已,我們是在一起學習「成為彼此」。
因此,在後面的幾集中,我們會慢慢來探索幾種關係裡常見的「角色劇本」,每一集會聚焦一個角色。以下是接下來的節目簡介:
- 懂事的孩子
許多人在人際裡習慣壓抑自己的需求,只為了成為乖孩子;這個角色曾被需要,但現在卻讓你不敢說「我也累了」。 - 犧牲的照顧者
總是把別人放在第一,自己後退一兩步,甚至忽略內心的感受。這樣的習慣為什麼存在?它保護了什麼?又傷害了什麼? - 堅強的伴侶/情人
不能示弱,不能有需要,愛到最後變成一場表演。真正想探討的是:你有需求嗎?你敢對對方說你的需要嗎? - 情緒管理員
我們常將習慣成為緩衝、和事佬或情緒的控制者,也許為了維持和諧,但長期之後,情緒變成一顆未知的定時炸彈。 - 其他常見角色
包括「逃避的朋友」、「固守的父母」、「不敢靠近的孩子」等等。每一角色發生的背景不同,但都能讓我們重新理解自己與他人的互動模式。
每一集我都會帶一些故事或觀察,也可能有對話、問題反思、或是邀請聽眾分享的時間。希望你可以慢慢跟著我一起看見──不是那個角色,而是你背後那個想活得更自由、更真誠的你自己。
如果你有時候會在某段關係中,覺得「為什麼我這樣做,都不會被看見?」、「明明努力在相處,卻越來越疲憊」,那麼這個節目,就是為你設計的。
這一集,我們先聊了:
- 為什麼我們需要破框?
- 破框是從角色中抽身,重新看見彼此的可能
- 後面這個系列,我們會一集一集談:懂事的孩子、犧牲的照顧者、堅強的伴侶、情緒管理員,以及更多你可能身處的角色
如果你準備好了,那我們就從現在開始──先聊聊「打破關係框架」,到底是什麼意思?也邀請你開始想:你在關係裡扮演了誰?那個角色,是不是該下戲了?
🎧 在節目結束前,留一個小小的提問給你自己:
· 我今天願不願意練習,只在一段關係裡,暫時「放下角色」,做一次比較真實的自己?
📩 如果這個提問對你有感觸,也歡迎在這集節目簡介中截圖、分享這集節目,或私訊你的感受給我。我會親自看每一則留言,因為這不只是節目,也是我們一起做的練習。
最後,別忘了追蹤、按讚和給五顆星喔!
敬請期待下一集,我們會一起聊「懂事的孩子」。
我是安然,歡迎加入關係破框。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