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有限度的社交」「思考和談話方式不同」「羞恥感」超級有感😭看到第三點差點掉淚
瑪蒂.蘭妮的《內向心理學》,它的標語「終於不必再假裝外向」是吸引我購買此書的原因。
生活在內向與外向者比例「1:3」的世界,常讓我們誤以為這樣的自己不夠好。其實不是的,我們擁有的特質也極其重要,尤其是傾向安靜、深入內在,與享受獨處的能力。
在閱讀時,我深深地感覺自己被作者溫柔的擁抱了,她理解我、懂我,她也是性格內向者、她讓我更認識自己的美好特質,知道自己並不奇怪。
我們只是大腦思考和運作的方式和外向者不同罷了,因為內向者只佔了人口的四分之一,才容易使我們感到格格不入、「如魚離水」。
像是書中提到內向者傾向【有限度的社交】:
內向者只需要很少的朋友關係,但喜歡較多與親密朋友的聯繫和相處。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喜歡無所事事閒談的原因。(真的!!這就是我啊😭)
天啊,想起二月底時,我和大學好友時隔半年多相見,自在又愉快的聊了一整個下午,那感覺真的好好好棒!
我們知道了彼此這段時間在幹嘛,但不評斷,而是給予傾聽和祝福。
這種不必黏緊緊、但偶爾見面的頻率讓我感到非常舒服。
因為對方也是個內向者,所以我相信這種感覺與默契是不言而喻的,現在想起那天都覺得很開心。(最後因為聊太多,兩個人都沒精力說話的樣子也很好笑)
還有內向者的特質之一:【思考問題和談話方式的不同】也讓我超級有感。
外向者邊思考問題邊講話,這對他們來說是很容易的事,當他們講話時,思考的問題會變得越來越清晰。
讓我想到,跟太會即席談話的人相處會讓我壓力山大,好像我無法立刻說出我的想法很奇怪,乾我就真的說不出來啊....。
我連吵架都很難吵起來,因為需要花時間反覆思考下一句要說什麼。
有次我和外向的朋友(現在已經不是了)去看表演,因為內容很抽象我當下看不太懂,結果竟被她反諷連這都思考不出來,「就是在講blablabla啊」,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感覺讓我感受很差,但我當下沒有表現出來,因為我知道我說不過她,也沒必要浪費口舌。
書中還提到了「羞恥感」,我看了簡直快哭出來,曾經常駐於我內心的恐懼彷彿被挖出來,想起過去的受傷經驗:
它使人感到無助和絕望,並迫使我們退縮和隱藏。
當我待在都是外向者的團體裡,內心的害怕與挫折沒有停過。
「為什麼其他人都能立刻侃侃而談,就算他們才剛認識?」
「我不應該出現在這裡,我的存在讓現場變得很尷尬。」
這個情境無數次出現在我大學加入排球隊的時候,我開始對打球產生恐懼,去之前常常哭,打完球回到家也常常哭。
因為大家都很外向,我始終融入不進去,覺得自己是外人的心情揮之不去,打球時沒有人會叫我的名字、為我喊加油(有的話也只有隊長)。
害怕自己程度太差會拖累大家的心情也從沒少過,當我發球一直發不過,教練罰大家全部人都要繼續練發球時,我真的感到好痛苦好難受、好想逃離,並充滿了罪惡感。
所以升上大二後我就退出球隊了。
但沒想到大四參加活動時,遇到排球隊的學妹(我們球隊是兩個系合併),一樣都是一群外向且健談的人,當我們一群人初次相遇,聽學姊在談之後企劃的內容時,那股羞恥感又襲來了。
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天我回到家又大哭了一場,還寫了篇日記試圖釐清自己的思緒到底怎麼一回事。
她們侃侃而談,有說有笑,我卻只能擠出一絲笑容,get不到笑點的我彷彿不該存在,我甚至後悔自己參加這個企劃,直到企劃結束,我都還是感到格格不入、充滿無助感。
哎...講太多了,現在的我已經學會好好擁抱自己的特質,接納與生俱來的個性,盡量和讓自己舒服的人相處就好。
貼心的作者也有在書中提到:「當你感到想要躲起來、自己一無是處、一點也不聰明時,別這樣。你並沒有缺陷,你一切正常,你的大腦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在工作。」
「深思熟慮非常有用,你就是你,這樣很好。」
哎,在還沒I人E人的講法時,真的很常覺得自己很怪,在學校和人際關係產生各種困擾。
「為什麼大家看起來都那麼外向?」這種不得不迎合的感覺,給我帶來很多痛苦與壓力,強迫自己融入團體、變得外向真的很難受,且後果必定傷痕累累。
這些傷口,只能獨自承受與吸收,過去為此在半夜偷哭過好多好多次。
把人星期一到五塞在同一個教室的環境真的有病、有夠壓抑。
即使感到難受也無法表現出來,因為你活在大家的眼皮子底下,只能忍耐再忍耐。
大學的上課模式讓我如釋重負,八成的問題都沒了,沒想到獨處對我來說那麼重要。
在大學,就算一個人也不會看起來像異類,因為每個人會修的課都不同,所以很正常,這讓我感覺很棒。
幸好,現在的我不必再為其所苦。
能夠享受一個人學習、看書、畫畫,甚至是與貓咪自言自語的時光。
不用在意任何眼光,只有我自己,自在的要命,感覺好極了。
珍惜和喜歡擁有內向特質的自己,因為你值得、因為你本來就超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