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這個標題,不是出自誰給我的情書。不過,就情感深度而言,我甚至覺得它超越了所有我曾經收過的情書。
這個句子,出自曾經被我資遣的同仁們。我在職場處理資遣議題的經驗,實在貧脊、生嫩得可憐,幸運的是,即使經歷本質上一點也不愉快的資遣,他們留給我的最後一句話,均展現了無比深刻的自覺,以及換位思考的成熟。
面對資遣的處理方式,我被許多HR的前輩或朋友,數落過「你真的好天真」;不少業界同溫層,更訝異我到了這樣的年紀與階層,居然還像初出社會一般婦人之仁。大家不約而同地告訴我:「長痛不如短痛,談資遣,跟談分手一樣,直話直說,才是溫柔。」
我不是一個不能直接的人,但始終擔心直接會傷害到別人。
朋友的觀點,則在猶豫的時刻,發揮了意想不到的效用:「你現在不是一個人,你是整個團隊仰賴與觀察的中心點。你若只擔心傷害一個人的情感,而無視於團隊運作的障礙與困難,反而傷害了更多人對你、對這份工作的投入、還有信任。」
朋友說得沒錯。我的確疏忽了更大層面的衝擊。在擔心會傷害到對方自尊的同時,我其實更不希望因此而丟失自己的核心信念與本質。
我一直相信,直接,也能保有溫情、善意、以及彈性。回想起過去數年,不下百次處理難纏客訴或爭議案件的經驗,每一次,我都採行這樣的大原則,最後達成了旁人眼中不可能的協議。
伯樂老闆曾說,It’s your magic power。現在,我得善用這份魔力,幫助我和對方穿越這個艱困的議題。
所以,立場直接、態度明確之餘,我優先「表達感謝」。就算是工作表現不如預期的同仁,總會有其難以忽略的貢獻和付出,特別是一起經歷很長時間的動盪,每一個人的時間成本,都值得被看見與感謝。
其次,會進入績效表述的實際環節,我同意業界所有正規的建議,根植於事實與表現,具體說明落差。只是,我多做了一個部分,讓對方也針對落差,提出自己的說法,這不僅僅是抒發感受而已,我更想知道,是甚麼原因造成了落差,如果我們還有最後一次機會,有哪些雙方可以努力的方向嗎?
過程裡,我驚訝地發現,也許資遣是一個看似單方的決定,但它永遠應該保留尊重對方選擇和表述的權利。這不僅會讓對談更順利,亦能深入從未被發掘的核心。
例如,績效的不盡人意,可能不是因為對方不夠認真努力,而是源自於工作內容和個人興趣與能力的差距。人格特質和工作性質的「適配度」,往往被我輕易以績效數字潦草忽視。
若真如此,我也願意釋出自身資源,去協助對方更加了解自己、或引薦其他更適配的工作機會。一份工作的失意,並不代表整體人生的失敗,僅只說明了彼此不適合,供需暫未能達成平衡而已。
我的職涯,遠不如表面上看起來的光鮮,也曾是那個被資遣選項脅迫、傷害的角色,那時,我多期待有人可以告訴我,自己不是魯蛇,我只是來錯地方、沒有被放在正確的位子上。
於是,談話的尾端,我對同仁們說了那些,我曾經想被告訴、卻始終期待落空的話語:「雖然我們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我從不懷疑,你們是很好的人,可惜在這裡無法般配。希望下一次職場再相遇的時候,能讓彼此看見,自己身上所有的潛能,來互相成就。」
同仁們不約而同的回覆,讓我深受觸動。他們做了極為勇敢的決定,直面資遣,承認這份工作不如想像開心,願意從頭開始找尋自己的純粹意願,而不是互相僵持、苦苦為難。
我知道,你們也許會看到這篇文章,我想說的是,謝謝你們,曾經與我共事,教會我如何對你們坦白,更從你們身上看到了坦白。
在我們再度相遇之前,我也會努力修鍊,成為更好的自己。期待下一次會面,更璀璨且無憾。
#收聽連結在留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