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慈悲枯竭》(Burnout: The Secret to Unlocking the Stress Cycle)這本書,裡面提到一個觀點:當我們過度依賴外在的肯定來維持自我價值,一旦鼓勵變少,內心就容易垮掉。這讓我想起了許多人,那些默默努力生活與工作,卻常常陷入自我懷疑的人。
你是否也曾問過自己:「為什麼我做了這麼多,卻沒有人看見?」你盡力完成每件事,守住每個細節,卻換來沉默,沒有一句「謝謝你」。久而久之,會讓人懷疑:我到底算什麼?
最讓人難受的,往往不是事情的難度,而是「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感覺。在職場裡,我們很容易把自己的價值感交給別人決定。當被稱讚時,覺得安心、有存在感;但當沒有人說一句好話,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不被需要了。久了,「別人怎麼看我」就變成了「我是誰」的衡量標準。
但其實,不是別人沒給你價值,而是你忘了:你本來就有。
你之所以走進職場,不是偶然,而是出於你在意的價值。也許是熱愛專業、期待更好的生活、承擔家庭責任,或單純想為社會做出一點貢獻。不論出發點是什麼,那一刻的你做了選擇。
只是日子久了,當績效、忙碌與回饋佔據了全部注意力,我們開始習慣往外尋找肯定,越來越少回頭問自己:「我做這件事,是為什麼?」
這樣的迷失,不是因為你不夠好,而是因為你太久沒有停下來,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
書中分享了一段故事:兩位急診醫師同樣被要求臨時加班,一位滿臉不悅地說:「為什麼每次都是我?」另一位則平靜地說:「雖然不方便,但我選擇留下,因為我知道我可以幫得上忙。」
兩個人做了一樣的事,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關鍵不在於工作本身,而是他們內在的態度。
第一位醫師感受到的是「被迫」,彷彿自己只能接受安排,沒有選擇權。這樣的心態,容易讓人產生無力與耗竭感。
第二位醫師則是出於「我願意」的選擇,即使辛苦,也知道這件事對他來說有意義。他的行動連結到內心重視的價值,因而產生穩定與力量。
當你感覺「我可以決定」,那份選擇權會帶來穩定感,而不是壓力。當你清楚:「我這麼做,是因為我相信的那一份價值」,那股力量就會變得深沉且有意義。
所以在職場上,也許我們更需要練習一種思維:不是為了被鼓勵才去做,而是因為這件事,對你來說有意義。
這樣的信念,會慢慢把主導權從他人的掌聲中,重新交還給自己。
當你願意從內在出發,看見行動背後的意義,而不是一味等待回饋,你會發現:
即使沒人稱讚,我也知道我正在做對的事。我可以自己定義,什麼叫「做得好」。
即使沒人看見,我也知道我值得尊敬。
即使外面很安靜,我的心裡,還是有力量。
這樣的力量,或許不喧嘩,卻非常穩定。
它不來自掌聲,而是來自你對價值的堅持。
所以,如果今天沒有人對你說「你很好」,請你先說給自己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