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曾經相信,科技的進步會讓人類更幸福。從網路、智慧手機到人工智慧的崛起,每一波浪潮都打著「改善生活」的名號衝進來,讓我們誤以為只要跟上趨勢,就能過上更美好的日子。
但現實很殘酷。你環顧四周,會發現:便利性提升了,快樂感卻在倒退。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遠了,焦慮變多了,房價變高了,薪資變扁了。AI 再聰明,月底還是有人吃泡麵。
科技,怎麼變成了讓多數人痛苦的根源?一、科技進步的痛苦機制:壓縮中間階級、放大不平等
以台灣為例,平均薪資看起來是5萬8,但中位數卻只有3萬8。這代表有一半以上的人,其實過著遠低於「平均數據」的生活。而那被拉高的平均值,是由極少數的金領階層拉上去的,尤其是集中在科技業與金融業。
高科技創造了大量的財富,沒錯。但這些財富不是全民共享,而是流入了少數人手中。這些人再把錢拿去買房、炒股、投資地產,於是房價跟租金飆升,整個社會成本上升,而低薪的多數人只能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這不只是經濟現象,而是一種心理壓縮感:你越努力,卻感覺越無能;你越焦慮,卻越無法突破。AI、5G、區塊鏈、元宇宙一個一個冒出來,但你只覺得自己跟不上,不屬於這場遊戲。
最諷刺的是:科技是中性的,但資本主義讓它變成選擇性釋放的毒品。

二、大腦創造的困局:痛苦不是來自現實,而是來自你相信自己無能
你不是不會用AI,也不是不懂科技。你是被困在一個思想迷宮裡面。
這個迷宮的牆上寫著:
- 「我不會創作內容」
- 「我不是金領」
- 「我不是技術人」
- 「我沒有粉絲,做什麼都沒用」
這些聲音不是事實,是你自己大腦創造的心理困局。這正是科技讓人痛苦的根本原因——不是因為它本身,而是因為人類無法處理這種快速變動下的自我比較與價值焦慮。
所以你選擇停滯,假裝不想進步,實際上是怕進步後失敗。
三、反轉劇情:AI其實是給普通人開的外掛,只是你沒開起來
現在給你一個新的思路:
AI 不會取代你,它只會取代「不會用 AI 的你」。
AI 的能力不是為了金領打造,而是為了像你這樣:
- 想寫小說但卡關
- 想經營社群但懶
- 想做副業但怕丟臉
- 想變現但覺得自己沒內容
的人打造的神級外掛。
你唯一需要做的事,不是變聰明、變有錢、變厲害,而是:
學會怎麼用AI幫你放大你現在就有的那些破碎技能與微弱創意。
四、具體方法:在資本主義的規則裡駕馭AI力量
現在我們進入實作階段,也就是:如何在這個吃人不吐骨頭的資本主義系統裡,反過來使用AI,幫助自己脫困甚至變現。
🔹 策略一:成為「稀有供給」
你不需要是全職作家或創作者,但你可以開始寫自己的觀點、記錄你對生活的觀察。用AI幫你改文案、整理語氣、包裝敘事,讓你說話的樣子變成「可被轉發的內容」。
舉例:
- 你跟AI對話 → AI幫你整理成內容骨架 → 發文
- 你講出某個故事或生活片段 → AI變成短篇故事 or Instagram貼文腳本
你不是沒有內容,你只是沒有系統化表達。AI可以做到這一點。
🔹 策略二:提高內容效率,成為「一人內容工廠」
一篇文章你寫三天,AI五秒就產出五篇。你做YouTube腳本、Podcast大綱、電子報內容,全都可以交給AI先幫你起草。你只要優化語氣和想法,就能當創作總監而不是搬磚奴工。
你以為內容是靠「靈感」?不,靠「系統 + 工具」。這就是資本主義裡的高段位生存者在玩的。

🔹 策略三:產品化,讓你賺到錢
你有內容之後,接下來是包裝:
- PDF電子書
- 知識型訂閱服務(Notion包、AI prompt大全、角色語錄庫)
- 人設虛擬角色(可賣貼圖、語音包、劇情體驗)
- 教學課程(AI如何幫助小說寫作、個人品牌經營)
這不是夢幻操作,這是現在全世界一堆小帳號、無名創作者正在做的事,只是你還沒開始。
五、結語:科技不會讓人痛苦,只有錯誤的認知會
如果你還在原地問:「AI是不是會讓我失業?科技是不是讓人生更難過?」那你已經錯過了太多次選擇站起來的機會。
科技是工具,不是救贖;AI是放大器,不是救世主。
你要怎麼用它,它就怎麼定義你。
你可以用它逃避,也可以用它改變;你可以當個抱怨科技奪走生活的人,也可以成為用科技打造自己新生活的人。
如果你願意開始,你就會發現:
你不是沒內容,你只是沒整理。你不是沒能力,你只是還沒上場。
AI 不會強迫你發光,但它願意當你手上的聚光燈。
現在,該你決定要不要打開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