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你都在做什麼呢?
忙著約會、飯局、趕著做不完的工作,還是,修補那個快燃燒殆盡的自己?
我最近在看《拜六禮拜》。
#愛情裡的數學
在愛情裡,如果兩個人在一起比不上一個人的快樂,那麼只會更加寂寞。
我回憶起那首曾經暢銷歌曲《不是每個戀曲都有美好回憶》,我們欣羨著童話故事,期待甜蜜的愛情、美滿的婚姻。
有人說著0.5+0.5,如同「伴」這個字;也有人認為1+1>2,因為兩個人在一起,會比一個人過更好。
常會與別人講話時說「我的另一半......」,我常常在想,另一半是互補的另外一半,還是自己身上沒有顯現的那個樣子呢?
很多朋友雖然不夠了解對方而有緣在一起,卻因深深了解對方最後選擇分開。
看到後面幾集,才想起當時那齣很有印象但不算大眾主流的《若是一個人》,總覺得有著類似敘述風格,一查之下發現都是杜政哲導演出品的好戲。
「我很會寂寞,不等於不幸福。」
愛情,像是門充滿各種科學理論的玄學。
#失敗的成品
「沒有對象、沒有結婚、沒小孩、年紀又大,到底在做什麼?怎麼會生出你這種女兒,我們真的是很失敗的父母。」
有次聽到身旁的對話,一字一句扎在心上,像是那幕周瑞秋的父母不斷丟出質問,帶著無比嫌惡的語氣。
在他們眼裡,人生評分表裏頭是滿滿的扣分,直接在分數欄寫上大大的0分。
這類失敗的成品就不容於世嗎?
標準答案大多數人喜歡,也叫你必須做,但是,不一定對。
瑞秋在賣出房子後反而輕鬆,掙脫枷鎖,終於跨出去做回當年懷著夢想的她,每個人花期不同,不必焦慮有人提前綻放。
後來我才明白,所有的時間和生命,不會有任何差別待遇。
#休息
以前總會要求步伐加快,趕上別人、趕上各種殷殷期盼,從未讓生活留下餘裕,不留喘息空隙還讓自己帶著優越感,總以為沉浸在別人嘴裡的讚賞裡,就可以畫上高自我價值的等號。
這些年有個聲音在心裡迴盪著,我似乎渴望被別人理解,而深深恐懼著被人遺忘。
拜六禮拜,很陌生的名詞,大多時候是拿來趕沒做完的工作,以及每周會議的準備,無縫接軌的work-life-unbalanced,充實到令人不忍卒睹。
原來這個在日曆上紅色標記的日子裡,不只是不用表定打卡,也該是找回自己,丟棄所有「那個不好這個不行、你必須怎樣如何」的指教、指點與指導,好好跟自己喝一杯。
人生總會卡關,那就停下腳步,沒有人規定只有不停往前走才是對的,我開始減量,不再迷戀吃到飽,正式告別要吃夠本的心態。
我喜歡現在七分飽的日子,無論是吃飯或生活,剛剛好的舒適感,餘下三分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