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睡前想事情,像是什麼事情還沒做、明天該做什麼等等,時間久了,變成一種習慣,睡前計畫變得有點強迫症,轉變成一種慣性焦慮,睡不好是家常便飯,那些腦海裡的煩惱蔓延到身體裡各部位。
有人跟我提過:「讓自己忙一點就好,忙到累癱,你什麼都不會去想。」
好吧,乍聽很有道理,聽完後好像沒什麼好反駁,累到一個程度倒頭就睡,也無力思考什麼。我嘗試了一段時間,忙到忘記時間,結果好像更多焦慮找上自己,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
有人跟我說:
「過度思考是焦慮、自我懷疑和不幸福的源頭。」
怎麼會呢?計畫不是在消除焦慮的嗎?
我的安全感呢?
記得以前當學生時,總是被教育要讀書計畫、功課表,有節奏的按表操課才能踏實穩當,逐漸養成只要擬出一個好的計劃一切便可水到渠成。曾經是個勝利方程式,但慢慢出社會後總覺得焦慮永遠都多一些。
每天睡前習慣檢討今天那些地方沒做好、XXX講了哪些話是不是在暗示什麼、明天有哪些事情要處理,有時候想著想著竟然會超過半小時,天呀,然後換來的是錯過入睡的時機。
追求足夠安全感→擬訂計畫,避免有遺漏→完全按照計畫執行
→沒有做好,檢視計畫哪裡出錯,或執行不力→重新計畫
→擔心計畫不夠縝密→反覆思考哪裡可能會出錯→心中不斷冒出糟糕結果
→害怕未來發展超出計畫→無法專注眼前的事情→進入過度思考的焦慮
→一旦某個環節出狀況,容易責備自己
→更加焦慮→努力做出更好的計畫、尋找止痛藥、100%正確的答案
心理學家認為過度計畫源自於FOMO心態- 害怕錯過。
因為怕做得不夠好不夠多,所以才會用盡方法想訂出無懈可擊的計畫,可是FOMO背後常伴隨後悔、憤怒,以及焦慮
。
當人們長期處於焦慮狀態時,大腦的前額葉皮層(負責理性思考和決策)會變得反應遲鈍,而杏仁核(掌管恐懼和情緒反應)會異常亢奮,於是焦慮情緒縈繞盤旋。
換句話說,被焦慮困擾的人並非「懶惰」或「不想改變」,而是大腦在高強度焦慮下,已經很難以正常運作。
真正有效對抗焦慮的方法並非是不停地做事,而是好好了解自身的焦慮。
關於焦慮的事實
1) 過度思考通常會讓人沉浸在過去、或是擔憂未來,但幸福只存在於「此時此刻」
如果你無法學會活在當下,大腦會製造痛苦,讓人陷入無盡的煩惱。
2)你愈想控制自己的想法,實際上會愈混亂
學過游泳的大家都知道,進入水中是不能用力的,當拚命想浮在水面上時,反而會下沉;相對地,肌肉能夠放鬆,便能順勢而為浮在水面。
生活是同樣道理,過度要求事情發展如預期順利,其實會讓人的焦慮愈來愈膨脹,無法真正享受生活。
3) 觀察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批評
想要內心平靜,關鍵是不要被某種念頭牽著走
,像是「我一定要拿第一名」、「支持的球隊只能贏球」、「所有案子我都要拿下」、「業績冠軍非我莫屬」等等預設想法。
試著讓心裡的想法自由流動,學會當個旁觀者,觀察你的想法,而不是被控制。
4)追求「絕對的安全感」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渴望安全感和缺乏安全感看似相反,實則像異卵雙生,也是人性的自然反應。
為什麼要追求安全感呢?因為想避免焦慮,可是事實往往是「想把所有想得透徹,帶來更多焦慮」。
清除焦慮的實用懶人包
Heibon以前最常遇到的是企畫書努力用了很久,修改到標點符號、格線都校正過3次以上,結果最後因為大老闆的一句話全部推翻,所有伴隨這個企畫的心力都變成泡影。
也曾經制定自認為完美的考試準備計畫,結果因為考制改變,那些計畫虛幻得跟汽水的發泡一樣。
我們都不是計劃通,對於未來有太多假設,其中大多是美好的想像,美好的一面往往伴隨做不到的焦慮與失望。
來參考好用的消除焦慮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