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鏡像:古典文明映照當代》(二)L’Antiquité, miroir du monde contemporain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raw-image


公元440年,在民怨洶湧的高盧地區,一位年輕醫師歐多克修斯(Eudoxius)以其領袖魅力,帶領所有渴望擺脫掠奪性經濟體制的人民,反抗羅馬財政壓榨。在羅亞爾河下游整個地區,歐多克修斯團結群眾,壯大起義軍隊伍,最終攻擊了圖爾(Tours)城。

 

羅馬帝國幾個世紀以來早已習慣用鐵腕鎮壓這類「農民暴動1」。鎮壓極為殘酷,歐多克修斯因此變得更加激進,最終犯下不可挽回之罪:叛國。如果羅馬聽不見他的聲音,那麼也許羅馬最可怕的敵人──阿提拉(Attila)──會更願意傾聽;西元448年,這位已被羅馬化的年輕法蘭克人在慘敗後倉皇逃往匈奴人王庭,阿提拉將他任命為親信顧問之一。雖然羅馬成功鎮壓了這場叛亂,但腐敗的種子已經埋下。不到三十年,反抗再次爆發,這次是在帝國的核心:軍隊之中。問題仍然如故:財政枯竭。


西元476年秋天,日耳曼軍官奧多亞塞(Odoacre)率領一支隸屬於羅馬軍隊的小部分士兵發動叛變,進攻帕維亞(Pavie),殺死了皇帝的父親奧雷斯特(Oreste)。隨後,軍隊轉向羅馬帝國首都拉文納(Ravenne),廢黜年僅六歲的最後一任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Romulus Augustule),奧多亞塞將象徵皇權的帝國權杖與徽章送回東羅馬帝國所在的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今伊斯坦堡),意圖謀求羅馬體制中一個名義上的職銜。

 

從歐洲西部來看,帝國已經崩解。阿蘭人(Alains)、勃艮第人(Burgondes)與法蘭克人(Francs)爭奪高盧地區;西哥德人(Wisigoths)奪取了西班牙;而汪達爾人(Vandales)則佔據了非洲的部分富庶省分。中世紀的時代正式展開。

 

法國里昂第二大學(Université Lyon II)希臘歷史與古代經濟學教授維羅妮克·香科夫斯基(Véronique Chankowski)認為,歷史是一個對當代社會極具啟發性的實驗室。並非用來尋找解決方案,而是為了從中汲取教訓。但她提醒,將羅馬帝國衰亡的歷史直接複製貼上到當代社會是毫無意義的,因為資本主義直到很久以後才誕生,現代的制度與秩序也與當時大相逕庭;而且歷史節奏也加快了許多。

 

要理解導致這場崩潰的經濟連鎖反應,我們必須回溯歷史。羅馬帝國曾繁榮五個世紀,經濟模式幾乎完全建立在領土擴張之上:戰爭戰利品填滿羅馬的金庫,被征服地區的居民被奴役,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免費勞動力。然而,來自西西里、北非與埃及的農業競爭卻徹底摧毀了共和時期致富的基石:小農階級2。接下來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土地集中現象,越來越多的土地被貴族收購,形成了著名的大莊園3。這些小農最終淪為大城市和羅馬城中的貧民4;而最富有的階層,則信奉「施惠主義5」,興建浴場、劇院、競技場,贊助競技場比賽或祭典活動,並提供免費的穀物分配。

 

raw-image


米歇爾·德雅蓋爾解釋道:「羅馬在西元一世紀的羅馬和平(Pax Romana)促成了一個商人階級的誕生,但這些人從未真正轉變為創業型的生產者6。相反地,他們的理想始終是融入土地貴族之中,成為大地主型的食利階層7。」

 

這套經濟模式從西元二世紀末開始崩解,到了三世紀更加明顯。許多因素加劇了制度崩潰:政治上的不穩定,僅三世紀就有多達40位皇帝相繼登基;氣候變化導致穀物產量大幅下降;通貨膨脹失控,瘟疫重創人口,甚至連奴隸的價格也飆升,成為中產階級追求閒逸生活的奢侈品。更重要的是,在帝國邊境外的「野蠻人」已不再是零星部族,他們組織起來,日益具侵略性,並不斷深入帝國腹地。為了防禦日益頻繁的外族入侵,帝國被迫維持一支規模龐大的常備軍,其軍餉與開支也隨之流向遠離核心的邊境,逐漸削弱了羅馬城本身的經濟活力。

 

圖拉真(Trajan)在107年征服富饒的達契亞(Dacie,即今日羅馬尼亞)及其金礦,是羅馬的最後一次大規模領土擴張。當帝國不再對外擴張,戰爭所帶來的財富與奴隸來源也隨之枯竭,可龐大的版圖卻仍需維繫。既然不再能靠戰利品與人力補充資源,當局只能轉而依賴更穩定的來源:稅收。雖然稅收制度早已存在,但徵收效率低落,逃稅現象嚴重。索邦大學羅馬史講師弗朗索瓦·勒胡克賽爾(François Lerouxel)指出:「因為稅收主要落在那些因野蠻人入侵而飽受蹂躪、元氣大傷的省份身上。」

 

三世紀末,戴克里先推動了史上最大規模的稅制改革:提高地價稅、打擊逃稅及取消稅制優惠。西元287年,羅馬帝國實施了一場大規模土地普查,政府機構隨之擴張,以確保有效徵稅來填補國庫。為了擴大稅源,當局大規模發放羅馬公民權,甚至連過去享有免稅特權的義大利本土公民,也被迫開始繳稅。種種措施,無非出於一個簡單的算式:「愈多公民,等於愈多納稅人。」

 

改革中最具爭議的,莫過於將稅收義務設為世襲。這項政策將繳稅責任與個人所處的社會階層緊密綁定,不論是商人還是農民,子孫都不得逃避繳稅,凍結了社會階層流動性,形同階級固化。

 

raw-image


此外,為了抑制通膨,戴克里先在西元301年頒布著名的《限制最高價格法》(édit du Maximum),試圖強行凍漲物價。這項措施雖然一度受到民眾歡迎,但最後證明是徹底失敗。直到四世紀,君士坦丁大帝推出貨幣改革,推出了以黃金為本位的新貨幣——solidus金幣,總算打破惡性通膨的循環。巴黎索邦大學的布魯諾·迪梅齊爾(Bruno Dumézil)總結說:「雖然羅馬重新取得了一個脆弱的平衡,但中產階級卻已經破產。」


更嚴重的是,連稅收的正當性也在瓦解。軍隊對抗「野蠻人」的承諾未能兌現,導致羅馬核心社會契約(即納稅換保護)瓦解,即便是在貴族階層中也出現反彈:「如果公共服務不再運作,那為什麼還要繼續納稅呢?」到了四世紀末,連大地主也不願再繳稅,因為他們不再願意出錢養活軍隊。


在尤多克西烏斯(Eudoxius)點燃盧瓦爾河谷叛亂之前,西元435年,一名叫提巴托(Tibatto)的人就已經在法國南部掀起叛亂。最後,社會學之父馬克斯·韋伯在1896年的一場演講中強調,羅馬帝國最荒謬的決策就是:它的經濟基礎來自戰爭與擴張,卻選擇停止擴張。當國力枯竭時,連「帝國榮耀」都無以為繼。


稅負沉重、逃稅普遍、官僚體系效率低落、通貨膨脹惡化、技術創新停滯不前⋯⋯這些聽來似乎是在描述當代的經濟困境,然而放回歷史脈絡,卻正是羅馬帝國晚期的真實寫照。羅馬帝國的崩潰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財政困難固然不是唯一的原因,卻是關鍵性的脆弱環節。正如《西羅馬帝國的末日》(Les Derniers jours. La fin de l’Empire romain d’Occident)作者米歇爾·德雅熱爾(Michel De Jaeghere)所指出的:沒有經濟實力,就不可能擁有政治實力。

 

歷史提醒我們,當一個制度再也無法自我修補時,危機便不再只是偶發事件,而是體制老化的徵兆。面對這樣的警訊,關鍵在於是否有能力及早察覺,並願意從制度設計、權力分配、資源分流等層面著手改革。羅妮克·香科夫斯基強調:「每一次經濟與社會危機,其實都是一個制度走向枯竭的警訊。」

 

 

 

 

Lexique:

1.   Bagaude:(n. inv.) 來自拉丁文 bagaudae(複數),指西元3至5世紀高盧地區的農民與勞工暴動,是羅馬社會邊緣階層對重稅與壓迫的反抗,常被羅馬視為非法暴民行為。

2.   Les petits propriétaires terriens:小地主,小農地主。在羅馬帝國晚期與中世紀初期,指的是擁有少量土地、自耕或出租土地維生的個體或家庭,常面臨沉重稅負、兵役或戰亂威脅。

3.   Latifundium:(n. m.) 直接挪用拉丁文,複數為Latifundia,原意為「廣闊的土地」。戰爭使得許多農民無力經營田產,被迫變賣土地,另外領土擴張帶來奴隸,這些因素使得富人能以低成本收購土地,以廉價奴隸經營大規模農業,導致土地集中化與社會失衡。老普林尼在他的《博物志》(Naturalis Historia)曾評論:「大莊園摧毀了義大利 (Latifundia perdidere Italiam)。」

4.   La plèbe:(n. f.) 庶民、大眾,帶有一定的輕蔑或貶義色彩。在羅馬共和早期,plèbe 指非貴族的自由民,與掌權貴族(patriciens)對立,經歷長期政治抗爭後逐步取得權利。到了共和晚期與帝國時期,plèbe漸漸指城市中依賴國家糧食(annone)發放的貧困群眾。

5.   L’ évergétisme:施惠主義或慷慨捐贈制度。這詞來自古希臘語euergétès,意即「行善者」或「施惠者」,是富人回饋社會、維繫政治影響力與榮耀的重要方式,它促進了城市建設與文化發展,但也反映社會階層與權力的不平等。

6.    Les entrepreneurs-producteurs:生產型企業家。指那些主動參與生產活動、並將其商業活動與勞動組織結合的個人或團體。

7.    Un grand seigneur rentier:指的是那些出身貴族(n.m. seigneur),主要依靠土地或資產所產生的地租過活,而非親自參與生產或經營活動的富人。

 

  

本文節錄:

Béatrice Mathieu, « Les avertissements du crépuscule de Rome », in L’Express 3862, pp.22-2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d Astra的沙龍
4會員
82內容數
這個平台提供關於法國時事、心理學、科學、歷史、文化、藝術和哲學等領域的文章,文章內會介紹該領域的法文詞彙和使用到的文法,希望分享知識的同時,可以幫助對法文有興趣者學習法文。
Ad Astra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14
在羅馬貴族的觀念中,「體面」的致富方式只有兩種:一是透過繼承財產,二是靠戰爭掠奪。相比之下,商業與放貸等逐利行為,在當時被認為有損人格尊嚴,玷污道德。當時農民社會地位不高,但因勤勞純樸、自給自足,反而被視為比商人更「純潔」的階層。
Thumbnail
2025/08/14
在羅馬貴族的觀念中,「體面」的致富方式只有兩種:一是透過繼承財產,二是靠戰爭掠奪。相比之下,商業與放貸等逐利行為,在當時被認為有損人格尊嚴,玷污道德。當時農民社會地位不高,但因勤勞純樸、自給自足,反而被視為比商人更「純潔」的階層。
Thumbnail
2025/08/06
面對西方國家逐漸退出對抗貧窮的戰場,比爾·蓋茲提醒,這些預算其實連捐助國 GDP 的 1% 都不到,且其價值並非僅止於道德層面:「如果你想避免來自非洲的疫情蔓延,或遏止失控的移民潮,就必須從源頭進行控管。」他也坦言,單憑自己一人之力,根本不可能阻止未來五年內預計上升的兒童死亡率。
Thumbnail
2025/08/06
面對西方國家逐漸退出對抗貧窮的戰場,比爾·蓋茲提醒,這些預算其實連捐助國 GDP 的 1% 都不到,且其價值並非僅止於道德層面:「如果你想避免來自非洲的疫情蔓延,或遏止失控的移民潮,就必須從源頭進行控管。」他也坦言,單憑自己一人之力,根本不可能阻止未來五年內預計上升的兒童死亡率。
Thumbnail
2025/07/31
2025年4月1日,維基媒體基金會揭露,AI產業已嚴重干擾其網站的正常運作。該基金會表示自2024年1月以來,由於OpenAI、Meta、Anthropic等企業派出網路爬蟲蒐集維基百科的文本與維基共享資源上1億4400萬個多媒體檔案,導致多媒體內容的下載流量增加了50%。
Thumbnail
2025/07/31
2025年4月1日,維基媒體基金會揭露,AI產業已嚴重干擾其網站的正常運作。該基金會表示自2024年1月以來,由於OpenAI、Meta、Anthropic等企業派出網路爬蟲蒐集維基百科的文本與維基共享資源上1億4400萬個多媒體檔案,導致多媒體內容的下載流量增加了50%。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在後現代史學影響下,史學作品免不了沾染到社會科學的味道。要求數據、要求圖表、要求嚴謹的史料堆砌、要求用社會科學方法分析…… 我們似乎很容易忘記,歷史的本質是敘事,是說好一個故事,如何在敘事和「科學」之間取得平衡,是現代史學家的難題之一。 《意外的國度》就是充分展現了史學家本質的作品。
Thumbnail
在後現代史學影響下,史學作品免不了沾染到社會科學的味道。要求數據、要求圖表、要求嚴謹的史料堆砌、要求用社會科學方法分析…… 我們似乎很容易忘記,歷史的本質是敘事,是說好一個故事,如何在敘事和「科學」之間取得平衡,是現代史學家的難題之一。 《意外的國度》就是充分展現了史學家本質的作品。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如果有人說他是歷史系畢業的,或是說他的興趣是研究歷史,你會有什麼感受呢? 我揣測應該會有一群人的想法是讀歷史的以後要找什麼工作?研究歷史又有什麼用?那不是已經過去的事情了,我們還有必要去了解嗎? 事實上,歷史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光是我們每天踏出家門所看到的街道名稱都蘊含著過去的歷史
Thumbnail
如果有人說他是歷史系畢業的,或是說他的興趣是研究歷史,你會有什麼感受呢? 我揣測應該會有一群人的想法是讀歷史的以後要找什麼工作?研究歷史又有什麼用?那不是已經過去的事情了,我們還有必要去了解嗎? 事實上,歷史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光是我們每天踏出家門所看到的街道名稱都蘊含著過去的歷史
Thumbnail
14.〈政治的弔詭〉   政治在人類存在扮演何種角色?權力之於歷史是何種關係?呂格爾認為,權力可以說沒有歷史,權力的歷史重複其自身、標誌時代;權力的歷史即是政權不斷更迭的歷史。國家由人組成,同樣有善有惡,善的部分即國家政治的理想與目的,其目的應連結於哲學本身的根本意圖、連結於善與幸福,
Thumbnail
14.〈政治的弔詭〉   政治在人類存在扮演何種角色?權力之於歷史是何種關係?呂格爾認為,權力可以說沒有歷史,權力的歷史重複其自身、標誌時代;權力的歷史即是政權不斷更迭的歷史。國家由人組成,同樣有善有惡,善的部分即國家政治的理想與目的,其目的應連結於哲學本身的根本意圖、連結於善與幸福,
Thumbnail
真理問題在詮釋學的脈絡中便是意義與否的理解問題,何謂歷史的意義?歷史是否如同經典般是跨時空、效應(影響)歷史的存在呢?詮釋學認為經典的跨時空性必須滿足兩項條件:1.經典為某時代最具代表與原創的東西。2.此原創性的東西進入跨時代。反映到歷史便是歷史是某時代最具代表(如集體記憶的事件;改朝換代、
Thumbnail
真理問題在詮釋學的脈絡中便是意義與否的理解問題,何謂歷史的意義?歷史是否如同經典般是跨時空、效應(影響)歷史的存在呢?詮釋學認為經典的跨時空性必須滿足兩項條件:1.經典為某時代最具代表與原創的東西。2.此原創性的東西進入跨時代。反映到歷史便是歷史是某時代最具代表(如集體記憶的事件;改朝換代、
Thumbnail
何謂歷史?歷史為何重要?如何理解歷史?歷史學家的任務是什麼?理解歷史之於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在過往學習歷史的經驗,歷史是有客觀的、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在考卷、教科書之外,上述那些關於歷史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包含歷史系所)並不被討論。本書便是以哲學後設的立場,打破我們對歷史刻板的認知,例如:歷史
Thumbnail
何謂歷史?歷史為何重要?如何理解歷史?歷史學家的任務是什麼?理解歷史之於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在過往學習歷史的經驗,歷史是有客觀的、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在考卷、教科書之外,上述那些關於歷史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包含歷史系所)並不被討論。本書便是以哲學後設的立場,打破我們對歷史刻板的認知,例如:歷史
Thumbnail
藉由歷史的往前推進,藝術不斷的在質疑舊的典範。 在西方的現代性觀念中,現代主義常被理解為持續挑戰舊有典範的一種態度。通常,我們對現代主義有這樣的認識,而在這種現代性中,時間性概念通常不被強調。曾經我閱讀過《歷史的天使》這本書,書中談到了現代哲學如何看待時間概念。基本上,有一個被稱為歷史主義的觀
Thumbnail
藉由歷史的往前推進,藝術不斷的在質疑舊的典範。 在西方的現代性觀念中,現代主義常被理解為持續挑戰舊有典範的一種態度。通常,我們對現代主義有這樣的認識,而在這種現代性中,時間性概念通常不被強調。曾經我閱讀過《歷史的天使》這本書,書中談到了現代哲學如何看待時間概念。基本上,有一個被稱為歷史主義的觀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歷史學家哈拉瑞,以下內容是整理本書中的13章部分內容,以及寫出我的感想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歷史學家哈拉瑞,以下內容是整理本書中的13章部分內容,以及寫出我的感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