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說他是歷史系畢業的,或是說他的興趣是研究歷史,你會有什麼感受呢?
我揣測應該會有一群人的想法是讀歷史的以後要找什麼工作?研究歷史又有什麼用?那不是已經過去的事情了,我們還有必要去了解嗎?
事實上,歷史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光是我們每天踏出家門所看到的街道名稱都蘊含著過去的歷史,而我們所觀賞的戲劇也時常以歷史為背景,就連電玩都把歷史融入於其中,尤其當我們與人進行對話交流的時候,也可以從彼此之間觀點的不同,進而發現對歷史見解的相異處。
我很喜歡《上一堂思辨歷史課》這本書中提到歷史這門課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學科,這也讓我回想到過去的歷史課本中總是明確地寫著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的正反面評價,而學生就是以強記的方式去應付考試,卻未曾對於課本上的敘述提出質疑或討論,也可能如同作者吳媛媛在書中所提到的沒想過有質疑的選項,只是單方面地吸收歷史知識。
或許是我過去原生家庭的教育使然,所以從小就知道教科書上所記載的是歷史並非全貌,而是執政者想要傳達給我們的價值觀,但幸好隨著時代的進步,課綱已經跟過去大不相同,雖然屢遭批評而充滿爭議,但吳媛媛在這本書的後記中寫道這才是課綱正常化,而我也很能認同這樣的想法,畢竟在民主社會中,課綱可以被討論、質疑、批判都代表著人民思想的進步與覺醒。
這本書的每一個章節,都似是在挑戰我們過往的既定思維,尤其有趣的是從一些「偽史料」中找出「歷史倒錯」的地方,儼然是敏銳度大考驗,而透過史料的檢視練習,也同時可以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確的資訊判讀,或是理解到「歷史迴避」的消極意義是因為與自身利益不符的緣故,所以當我們察覺到有些資訊總是隱而未現,那很可能也是出自於類似的原因。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歷史的消費者,而我們理解事情的方式與價值觀都與過去的歷史緊密相連,所以歷史應當有不同的詮釋方式,而歷史課的意義也不再只是傳遞歷史知識,而是帶領學生能成為歷史的批判者,並且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歷史的姿態,進而產生更多的同理心。
讀完這本書就彷彿上了好多堂歷史思辨課,非常具有深度且值得一讀再讀,希望我們都能藉由檢視歷史資料及辨識歷史用途的過程,對我們過去所認知的歷史有新的一番省思與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