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文化的框架下,社會默默養出了無數「過度努力者」。
從小追求完美、不容許自己失敗、永遠都在為了下一個目標拼盡全力。
但也換來了長期焦慮和壓力性腸胃炎,甚至是精神疾病。這也讓我開始思考,這樣的生活模式是否真的合理。
拚成績、參加比賽、進大公司,只為了滿足外界對「菁英」的期待,真的有必要嗎?
這樣的人生,真的值得嗎?
「過度努力」的代價不只壓力
一旦習慣凡事都追求110%,生活就會變成無止境的時間壓榨。你總是排滿行程、接下太多責任,卻沒有真正的餘裕去思考:「我為什麼要這麼做?我真的喜歡這件事嗎?」
當一個人陷入「拼命做」的慣性時,不僅會犧牲休息和快樂,也會錯過自我覺察的機會。為了履歷而勉強自己當社團幹部,逼迫自己做很多不是自己想做的事,這類行為表面上是「主動爭取」,但實際上卻可能是為了迎合外界期待所做的選擇。
過度表現 = 給自己挖坑?
一旦你在職場上表現得太亮眼,久而久之,別人對你的期望就會不斷升高。這種「預期膨脹」不僅讓你喘不過氣,更可能讓你無法在人生的長跑中維持穩定節奏。
刻意在工作中「不過度完成項目」是很重要的,一旦一開始就做太多,未來大家就會認為這是你的標準表現,無形中形成一種壓力。工作不一定要做到最好,對於想要長期維持職場平衡的人來說,反而是一種理智而務實的選擇。
過度投入,反而讓你什麼都做不好
時間和精力是有限資源。如果你每件事都想做到最好,勢必會造成分身乏術的結果。當你想同時在多個領域發光發熱,反而讓你錯過了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體驗。為了想在每個領域都想成為專家,反而讓休閒娛樂都變得跟競賽一樣。
這種「興趣也要績效化」的心態,最終讓人連快樂都變得沉重。不如放下表現壓力、單純享受過程,在過程中找回純粹的樂趣。
適時的「平庸」,其實是一種健康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當頂尖分子。有時候,接受「夠好就好」,才是更高階的成熟選擇。你不用放棄你的夢想,但可以思考一下,「你是在為自己努力,還是為了符合他人眼中的成功標準?」
這種價值觀的轉變,不只是調整節奏,更是調整人生的優先順序。學會放下「一定要當第一」的執念,你才有機會真正享受人生,而不是成為完美表現的奴隸。
給過度努力者的一句話
「做你想做的,而不是你覺得應該做的。」
與其燃燒自己去換掌聲,不如學著好好休息,吃餅乾,享受生活。
今日重點
📍 過度努力是一種慢性自我消耗
📍 盲目的拼命只是在迎合外界的期待
📍 接受平庸是一種成熟的選擇
📝經驗分享
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呈現兩極分化,一邊是過度努力,一邊是直接躺平。尤其在亞洲社會,這種對比更加明顯。一部分人拼命讀書、考證照、進大公司,彷彿只要努力就能翻身;但另一部分人卻選擇放棄,不再參與競爭,有些甚至靠父母養活自己。在中國大陸,「老鼠人」這個詞也因應而生,形容那些對現狀無能為力、不願改變、不再抱有希望的年輕人。
我曾經也是「過度努力」的一員。為了考上理想學校,我拼盡全力,但多次落榜的經歷讓我開始懷疑,我終於意識到我好像不知道為了什麼而努力,以前總是盲目從眾做選擇,哪裡好就往哪裡去,從沒真正想過什麼才是適合自己的。
後來,我開始停下來思考,也慢慢學著聽從自己的想法行動。不是不努力,而是不再為了「看起來成功」而努力。我學會了把選擇權拉回自己手中,不再被社會預設的軌道綁架。
與其逼自己選擇要當哪一種人,不如先問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拚盡全力,也不是每個人真的願意一輩子躺平。好好問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才知道該往哪裡走。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請按下「♥︎」鼓勵我繼續創作
希望各位讀者能夠留言建議和回饋,讓小弟能產出更有價值的優質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