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在會議中感受到某人的冷嘲熱諷?
或者有人總是搶走別人的功勞,還在茶水間散播流言?
這些不只是個人問題,而是整個職場環境可能正面臨有毒的氛圍。英國CIPD曾指出,有 38% 的員工在一年內經歷過人際衝突。對企業來說,這不是小事。
職場中的人際關係會直接影響生產力、士氣與員工留任率。
行為如果一再被容忍、甚至擴散,就會像病毒一樣,侵蝕整個組織文化。
「有毒員工」不只是難相處
很多人會把「難搞的同事」與「有毒員工」畫上等號,但事實上,這兩者有本質上的不同。有毒員工之所以危險,是因為他們的行為會被複製、擴散,進而讓整個團隊的標準下降。
這些人可能表現優異,讓主管難以察覺;也可能外表和善,實際上卻在暗中破壞團隊氣氛。常見的表現包括:
- 散播謠言
- 一昧附和上級
- 拖延與逃避責任
- 找藉口掩飾失誤
- 極度自戀
- 表現出「人在但心不在」的假象
這類員工若未即時處理,會對團隊造成連鎖性的影響。
與有毒員工共事的代價
一項研究顯示,當優秀員工與有毒員工共事時,離職的機率會提升 54%。也就是說,留住毒性員工,等於逼走真正的人才。
如果沒有即時介入與管理,有毒行為會不斷被模仿,職場標準逐漸下滑。從最初的小衝突、冷漠、說話不禮貌,最後可能演變為霸凌或性騷擾,導致團隊士氣瓦解。
該如何面對「有毒員工」呢?
面對有毒員工,企業不能只停留在「觀察」階段,必須採取雙軌並行的策略:
第一階段:嘗試改善行為
- 明確告知問題
多數有毒員工並未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帶來的影響,主管應該清楚說明這些行為如何影響團隊合作、溝通與生產力。 - 提供改善資源
若有毒行為源自心理壓力、家庭困難或職涯挫折,可考慮提供心理諮商、彈性休假等措施。 - 設定具體目標
制定明確可衡量的改善指標,並設下合理的期限,觀察其行為是否改變。 - 降低傷害範圍
可採取調整職位、工作重新劃分、遠距等方式,減少其對其他成員的負面影響。
第二階段:改善無果,果斷處理
若在提供改進機會後仍無改善,企業應考慮更嚴格的處理方式,例如紀錄考核、正式警告,甚至解僱。但要特別注意:
- 保留完整的紀錄與證據
- 避免讓情緒主導決策
- 確保處理過程合法、透明、尊重當事人隱私
建立健康職場文化才是根本
重點不只是「清除毒素」,而是要 防止毒素再度生成。這需要從根本打造開放、透明、信任的企業文化。
- 高層要當領頭羊
管理層的行為會直接影響下屬的行為標準。 - 鼓勵匿名反饋與對話
定期透過員工調查、私密訪談或匿名建議箱,讓員工有管道表達不滿或觀察到的問題。 - 建立安全感與回應機制
讓員工知道他們的聲音會被傾聽,並且管理層會實際回應與行動,而不是冷處理或推卸。 - 使用HR系統輔助追蹤
利用數位工具紀錄員工狀態、追蹤溝通歷程、辨識潛在風險,是現代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企業不應只著眼於業績數字,忽略了職場內部的人際氛圍。
一個有毒的員工,不只是表現上的問題,更是文化上的風險源。
有毒員工的存在,不是單一事件,而是整體組織健康的一環。
唯有打造信任與正向的職場文化,企業才能真正持久、健康地成長。
今日重點
📍 有毒員工會讓團隊氣氛惡化,影響生產力與人才留任
📍 處理方式應雙軌並行,給予改進機會,同時做好紀錄與風險管理
📍 從根本打造開放、透明、信任的職場文化防堵毒素的關鍵
📝經驗分享
我剛進職場時,沒想到第一份工作就遇到有毒的環境。當時有同事動不動就亂發飆,還情緒勒索,但因為我是新進員工,怕留下壞印象,只能選擇忍耐。每天壓力大到喘不過氣,常常懷疑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現在想起來,真的不值得。
後來我決定離職,回頭看,這是最正確的選擇。處在一個有毒的職場,只會消耗掉自信、健康和原本的熱情。當時為了給前輩留下好印象,而一再退讓,結果讓自己越來越疲憊。事後才明白,工作永遠有選擇,健康和情緒才是最該保護的。
所以如果你也正處在一個讓你喘不過氣、影響心情的職場,不用硬撐。外面的機會很多,不需要為了迎合不合理的環境犧牲自己。能夠早點認清狀況、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才是真正的成長。健康的心態比任何一份工作都重要。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請按下「♥︎」鼓勵我繼續創作
希望各位讀者能夠留言建議和回饋,讓小弟能產出更有價值的優質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