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許多失敗 都是因為放棄時不知道自己離成功有多近 - by 愛迪生
發現 打破認知邊界
我們認知中物質的型態有三種,分別是固態、氣態、液態。
但其實還有一個不熟悉但確實存在的 - 電漿態 ( 也就是大陸用語所謂的等離子態 )
感覺就好比人生選擇,總以為只有眼前這幾種可能,卻忽略了還有「第四狀態」等著被發現。
我之前踏入 AI 領域的時候,除了那些入門款概念像是監督還有非監督式機器學習外,我最擅長的領域其實是強化學習。
我總感覺人生似乎也可以用這套邏輯來「訓練」自己,打破那些看似固定的選擇框架。
只覺得自己只有這樣的選擇 ?
這是認知邊界最典型的例子。
這些認知邊界對我造成的影響
在生活層面: 覺得這樣就已經是所能及的能力,只能接受現況。要花很多腦力還有資源才能改變或增加生活的選項。
在工作層面: 能不動就不動,過去是怎麼做就怎麼做。對於那些繁瑣不解以及麻煩的事情都盡量以不變應萬變,因為這樣就已經夠忙了。
但其實如果回歸到本源還有很多選擇和辦法可以思考是不是值得試試看,增加自己能夠開創的選擇。
在人際關係層面: 總覺得現在的關係就很享受,沒有那麼多時間,甚至是心力,再去讓互相產生什麼影響。
但不斷的探索發現彼此間的不一樣然後創造一樣其實可以是一件很過癮的事情,因為雙方都是為了讓自己了解到有新的選擇而增加自己的眼見。
強化學習 vs. 打破邊界 ?
什麼是強化學習
就是根據所採取的動作得到一個結果,從結果去萃取一些回饋,再從這個回饋當作下次採取動作的根據。
舉個例,從家裡出發要到超商,第一次去超商走陌生的路在沒有導航的情況下一定會花一點時間「探索」。
當到達目的地時,可能會覺得腿好酸,下次走別條路看看;又或者第一次就覺得這條路的風景很好,以後還要走這條路;又或者覺得時間好久要再快一點。
達到結果中間的影響,都可能會是影響到下次做決策的因素。 就像身在迷宮中的人一樣,走最擅長或是習慣的路一定好嗎?有沒有可能有更好的選擇?
因為就是有這種可能,所以在機器學習裡面有個參數叫做探索率,大概就是儘管知道這條路是最擅長的路,但偶爾就是會故意不走這條路看看,看中間還有什麼新的發現。
這其中大概的概念好像很簡單,阿不就是 Try and error,確實。
一個專業的強化學習工程師,就會在探索還有回饋中設計一個機制,讓 Try and error 的次數能夠加速收斂,或是能夠更加進步。
分享我的找「第三選擇」實踐方法
第一步:找到「喜歡」
如果說過上喜歡的生活是目的,那就先探索自己的喜歡。可以不只喜歡一個,但要記得永遠要對眾多的喜歡選其中一個保持持續專注。
記錄感受的重要性
要怎麼知道喜歡還有回饋值有效?對我來說就是記錄下來,特別是紀錄感受。除了感恩日記,也可以寫個擁有日記,這樣除了會讓自己知道原來自己是有喜歡什麼東西以外,同時也是可以增加自己的心理韌性。
比如我發現自己喜歡寫作分享,一開始只是記錄感受,後來發現這樣能幫助思考,於是持續下去,最終變成了現在定期輸出文章的習慣。
第二步:看書或看影片照著做
主要的精隨在於「做」,如果有辦法再把這部分給輸出下來,那就會更容易記住這種「做」的感覺。
這個過程就像強化學習的「策略優化」。一開始可能做得不好(探索階段),但透過持續的正向回饋,行為模式會逐漸固化。當某個行為重複到成為自動反應時,就變成了習慣。而習慣累積起來,就塑造了個人品格,最終影響人生選擇。
做久了就能熟能生巧,熟能生巧就可能變成習慣,變成習慣就會變成一種品格,品格大部分就能決定命運。
我實踐後的效益
生活不一定會有正向改變,但是可以讓自己少一點焦慮、迷惘還有無能為力。
這中間的過程需要時間醞釀,所以能夠早點開始的話會很開心。
想邀請覺得自己好像很迷惘、無能為力、有冒牌者症候群的人,試著這樣做應該可以找到些不一樣。
再帶回到前面提到的電漿態,它一直在那裡,然後等著被發現、被定義。
探索的目的是為了知道自己有選擇的權利。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選擇權就是那把鑰匙。
下次當覺得只有 A、B 兩個選擇時,可以試試看問問自己:要怎麼讓自己保有第三選擇? ( 說不定是連想都沒再想,或不敢想 )
Just share to you ~ 我是 Joker 咱們下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