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2021年9月的日記,我提醒自己:要成為一個溫柔又有趣的大人,不僅需要赤子之心,更要用心去理解孩子的世界,並懂得拿捏語言的分寸。
那天,正值四歲的小寶貝穿著無袖上衣,露出纖細如筷子的手臂,我隨口說:「你好瘦喔,都沒長肉肉。」他立刻變得愛理不理。姊姊提醒我,他最近很努力吃飯,很在意這種評價。那一刻,我才明白,對他來說,「瘦」不是形容詞,而是一種否定。
我們經常用大人的邏輯去修正孩子的看法,卻忽略了他們的感受和理解方式。有一次,他指著蛋糕上的奶油說那是「牙膏」,姊姊立刻糾正:「那不是牙膏啦。」但仔細一想,擠出來的樣子和顏色,對孩子來說確實如出一轍。這樣的聯想,既合理又可愛,差點讓我們錯過了他的天真想像。我說:「你是阿姨的小寶貝。」他卻說:「不對,小髒泥才是阿姨的小寶貝。」我問:「那你是什麼?」他說:「是愛心的。」我笑著回應:「對,你是阿姨最心愛的寶貝!」
這些不完美的對話,卻閃閃發亮,因為孩子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是他們真實情感的流露。
那天中午,他爸說:「睡醒要開車去逛逛。」他馬上說:「阿姨一起!」這句話讓我高興到快飛上天!
但孩子的話,有時也像箭,來得又快又狠。
有次他坐在模型船上,靜靜地等待啟航,但是他爸怕他吹風著涼,便將他抱走,他一邊掙扎一邊哭喊:「不要爸爸!」
姊姊說她不會因為孩子的童言童語而受傷,但我完全能理解他爸當下的心情──那句話就像一把刀,深深刺進心裡。若那時他喊的是「不要阿姨」,我想,我的世界也會瞬間崩塌。
孩子還不懂得修飾語氣,他們的每一句話,往往比大人更真實、更直擊人心。
大人要成為孩子情感的翻譯機,更要學會用溫柔且分寸得宜的話語,回應那個正在努力理解世界的小小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