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中我偶爾翻到 Jenny Mustard 的小說《What a Time to Be Alive》。開頭便是熟悉的疲憊與社交焦慮:
“Socialising is an activity that drains me both before and after the event…”
她的筆觸真實、銳利,將那些內心的碎裂、懷疑、反覆琢磨描寫得極為貼切。是的,這是很多人的心聲,我也聽過身邊不少人這樣描述自己的掙扎:對生活失去動力、在社交中筋疲力盡、面對未來感到茫然。
這樣的寫作與情緒,某些人或許能從中獲得安慰與共鳴。但對我來說,這卻不是我此刻需要的書。

我不想安慰自己,我想變得強大
我一直在找的是某種「往前走」的力量,不是對困境的共鳴,而是對未來的召喚。人生本就難,沒有人天生知道該怎麼當一個「大人」,該怎麼進入社會、與世界建立關係。但我們不是為了得到理解而停下腳步,而是要靠著一點一滴的行動,摸索出屬於自己的路。
Mustard 筆下的女孩,困在自我懷疑與外界壓力裡頭,從大學二年級一直寫到22歲,過程中的迷惘與孤獨,我看見了,但我無法接受她最後選擇了放棄、選擇迎合、選擇讓自我萎縮來適應世界。
我不相信「為了融入而犧牲自我」是唯一解答。不是所有人都會在大學裡遇到理想伴侶,也不是每個人都能照著劇本生活。有人會一生掙扎於定位與歸屬,有人會經歷無數次心碎,有人永遠在路上。但我們都值得一個結局──不是被生活吞噬,而是即使滿身傷痕,也還能走路的人生。
我相信努力有用,也相信我是有力量的
本科畢業後,我就決定去歐洲生活,為的是可以擁有更有意義的未來。我走的就不是一條「穩妥路線」。這半年我一直在找──找方向、找解釋、找能夠承載我的價值觀。
我從不認為自己特別堅強,很多時候也會懷疑、動搖、怕自己不夠好。更不用說,許多的煩惱困境,已經無法再向其他人交代,談論,因為世界上就是沒有感同身受。這種「無法被理解」的孤獨,在移民生活中特別強烈。但我知道,我不能停下來,只能去試錯、去提問、去不斷摸索答案。每一次顫抖地發問、每一次不確定中行動,都是我在成長的證明。
有朋友對我說:「你總是替自己蒐集大量資訊,你是靠這樣在找路。」是啊,我不想躲在某種安慰裡麻痺自己,我要找方法,我要成長。我要讓自己變得強大——不是為了適應世界,而是為了建造我自己的世界。
所以,這不是我想推薦的書
《What a Time to Be Alive》寫得很真,很細膩,也許很多人會從中看到自己。但這不是一本讓我想推進的書,因為它沒有帶我去我想去的地方。它讓我更確定了:我想看的是能讓我走下去的書,是能給我力量而非原地踏步的書。
我不想停在黑暗裡安慰自己。因為我相信,只要持續前進、持續尋找,掙扎就有意義。

後記:
我仍在努力找到我想成為的人,那個堅定、有信念、忠於自己價值觀的自己。我知道自己還在掙扎,也知道這條路還很長。但我也知道,我是可以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