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本書想到,我想成為什麼樣的讀者?這本書是在疫情期間出版的。那段日子裡,我們都在學習怎麼與「封閉的生活」共處。對有些人來說,是家人、是居家工作、是孤獨。對我來說,是書,是閱讀。

書是一種選擇
Lucy Mangan 在《Bookish》裡說的,不只是閱讀的歷史與習慣,而是一個人如何透過書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觀。我非常喜歡她提到的一句話:"Curate your own bookshelf."不是所有書都要讀完,不是所有書都值得收藏。你可以選擇。你應該選擇。書架上每一本書,都是你的延伸,是你的一部分。
書看多了,就自然知道哪些值得留下
隨著閱讀的增加,我發現自己對書愈來愈挑剔。越發明白什麼樣的書值得自己留下,什麼樣的書只是過客。
有的書,看完就忘;有的書,只適合某個年紀的自己;也有的書,會像朋友一樣,一直在。
我喜歡 bookshop hopping,也正是因為這種尋找與選擇的過程。翻開一本書前,我會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 這本書的文字、語氣、節奏,吸引我嗎?
- 它給了我什麼啟發?或是一種情緒的釋放?
- 如果喜歡,我會不會想回頭再看一次,甚至介紹給朋友?
這些問題幫助我更清楚自己的閱讀喜好,也幫我建立起「自己的閱讀原則」。
閱讀,是與世界對話,也是在建立自己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提到《A Bookshop of One’s Own》那本書,讓我感受到信念的力量。而這本《Bookish》,則讓我重新思考:我為什麼而讀?
我讀書,不是為了安慰(所以我不太喜歡純粹負能量的書),也不是為了逃避,而是為了在思考中成長。我喜歡那些讓我更堅定、讓我更靠近自己的書。
我不一定要看完每一本書,但我會記住每一本書給我的反應:我認同它,或抗拒它,那些都是我對世界的看法。

書架是一面鏡子,你選什麼,就是你是誰
《Bookish》讓我最有共鳴的地方,就是這種「書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選擇的。在書架前停下來,挑選一本書的時候,我不是在挑選消遣,而是在回應當下的自己。
我想起前幾週在 Notting Hill 書店的經驗,那時我毫無預期地買下了 Claire Keegan 的書。只是翻了幾頁,就知道那是「現在的我需要的書」。這種選擇是很個人化的,但也是最誠實的。

書讓我遇見朋友,也讓我更理解自己
閱讀不只是個人化的選擇,也是一種默默建立起來的社交語言。我很慶幸,在我身邊有一群喜歡閱讀的朋友。看書成為我們聊天的一個重要主題,雖然我們常常看的是不同的書,也有不同的喜好。
例如我很喜歡 Sally Rooney 的寫法。她筆下的人物心理非常脆弱、鋒利,爭執時的語言、獨白時的節奏,我都感到非常真實。她不加標點的風格,反而讓人更沉浸。但我朋友就不喜歡這種「沒有括號」的風格,覺得節奏太亂、不清晰。
但正是這種不同,讓對話變得有趣。她會分享她怎樣在新家佈置她的書架,哪些書對她意義重大。她也是一個非常有生活品味、堅持自己想法的人。這樣的朋友,讓我學會尊重每一種閱讀品味,也提醒我:閱讀不一定是要達到某個標準,而是認真回應自己的感受。
我有一次旅行時跟朋友聊到這點,她說:「你很特別啊,你的世界觀其實很清晰。」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所擁有的世界觀,是靠自己一路閱讀累積而來的。也許我還不知道自己會走向哪裡,但至少我知道我在走——而這條路,是我自己找來的。
書裡的女性角色,也在告訴我:你做得沒錯
很多女性主義小說裡的角色,像 Jane Austen 筆下的女主角們,她們也都愛閱讀。書,是她們建立思想的工具,也是她們突破框架的方式。我有時會覺得:啊,原來我跟她們是同路人。
閱讀,是我的一種實踐。
不是每次都輕鬆愉快,生活忙起來的時候我也會覺得累,甚至不想看書。但我心裡知道,閱讀是一種自我要求,也是一種信念。這讓我一步一步成為現在的我,也提醒我:閱讀,是我對自己許下的承諾。
最後想說的是:成為你自己的編輯
我現在越來越覺得,閱讀這件事,跟穿衣服一樣,是需要風格的。你要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什麼讓你自在、讓你更接近真實的自己。
這也是我喜歡書店旅行的原因。每間書店都像是不同風格的衣櫥,每一本書都是一次可能的轉變。而我,正在用閱讀,打造屬於我自己的樣子。
所以,謝謝這些書。謝謝它們陪我走過疫情、走過異地、走進我自己的心裡。閱讀是讓人自由的事。而我,很慶幸自己一直沒有停止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