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某天早晨你端起咖啡杯,卻發現它的內容物不再是熟悉的阿拉比卡或羅布斯塔。不是因為潮流變了,而是因為氣候變遷改寫了咖啡地圖。
科學家預測,到了 2050 年,全球超過 60% 的現有咖啡產區將不再適合種植阿拉比卡。羅布斯塔雖然耐熱,但怕乾旱與某些病害,在極端氣候下同樣岌岌可危。
那麼,還有第三條路嗎?咖啡界的第三勢力崛起
19 世紀末,東南亞農園裡曾經流行過一種不同尋常的咖啡——大果咖啡。它的樹高、葉大、果實碩大,產量可觀,風味濃烈。但隨著市場偏好阿拉比卡的細緻口感,大果咖啡漸漸淡出國際舞台。
然而,一篇 2025 年的 Nature Plants 研究告訴我們:我們一直誤解了這個咖啡家族。過去被當作「同一種」的大果咖啡,其實是三個獨立物種:
Liberica(Coffea liberica)
excelsa(Coffea dewevrei)
C. klainei(野生種,尚未商業化)
以當前的氣候來說,我們必需要問這三種咖啡的最重要的問題是:
誰最能撐過極端氣候?
這三位新舊選手,在耐熱、耐旱、降雨適應性上各有專長。
耐熱力:這三位選手平均適溫比阿拉比卡高約 5–6°C,比羅布斯塔也高 0.7–0.9°C。這意味著,在全球暖化的未來,它們都能在高溫低地繼續生產。
降雨模式適應呢?
大果咖啡可耐長旱季,喜歡降雨集中在一年中的某幾個月。
excelsa則偏好全年降雨較均勻的氣候,但乾季仍能生存,尤其在河岸森林表現佳。
C. klainei原生於降雨穩定、溫暖潮濕的西中非。
所以,前兩種大概比較能熬過現在旱澇相繼的地球。
以海拔分布來看,大果咖啡( Liberica)分布於低海拔(平均 386 公尺),適合熱帶低地。而excelsa則分布於氣溫稍涼的中海拔地區(平均 653 公尺)。
好種的東西不一定好吃,不然世界上那麼多植物,為什麼人類不全部都種來吃呢?所以風味也很重要。讓我們來看看這三種咖啡的風味評價吧!
大果咖啡(Liberica)的口感厚重、香氣濃烈,帶有熱帶水果、花香甚至木質調。風味兩極化——有人覺得獨特迷人,有人卻敬而遠之。
相對的, excelsa的酸甜平衡、果香明亮,接受度較高,種子大小接近阿拉比卡,能直接用現有加工設備處理。
至於 C. klainei目前尚無完整風味記錄,但外型接近 Liberica,推測可能同樣濃郁。
由於它們具有風味差異,這意味著它們具備有創造新興精品咖啡類別的潛力,滿足追求獨特的消費者。不過,以大果咖啡來說,因為消費者對大果咖啡的風味接受度有限,所以還需要透過市場教育改變偏見。或許可以透過與 excelsa 雜交來改變風味也未可知。
好消息是,由於大果咖啡與 excelsa 基因相近,可能也可以考慮透過雜交來產生高產、耐逆境的雜交品系。
由於這三種咖啡可在阿拉比卡、羅布斯塔不適合的地區種植,特別是高溫低地與降雨型態不同的區域,因此酗咖啡者真的要好好考慮要不要先喝喝看,免得將來不習慣。
不過,眼前要找這些咖啡來喝,可能要費點心思!為什麼呢?因為這三種咖啡目前在全球產量還不到 0.01%,擴種需時間、資金與市場推廣。當然,如果消費者開始喝它們,這可以製造市場需求,也就會讓願意種它們的人變多。
另外一個令人擔憂的事情是,可能因為尋求新種咖啡的人太多,影響到這三種咖啡的野生族群數量。目前發現大果咖啡的原生分布面積已縮減近 95%,可能需列入「易危」物種。
不管怎麼說,在氣候變遷的壓力下,不管想不想,迎接這些第三勢力,對咖啡世界來說,或許是一種必然。
下次,當你在咖啡館的菜單上看見大果咖啡( Liberica) 或 excelsa,不妨點一杯試試。那也許就是 2050 年,你最常在杯中見到的味道。
參考文獻:
Davis, A.P., Shepherd-Clowes, A., Cheek, M. et al. Genomic data define species delimitation in Liberica coffee with implications for crop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 Nat. Plants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5-02073-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