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在巨人肩膀上的懷疑者
矽谷的午後陽光,從Meta總部的落地窗傾瀉而下。阿雅坐在會議室裡,面前是一張張專注的臉——來自美國各地的工程師、設計師與產品經理們。她是主管,手裡掌握著行銷與電商部門的策略,但內心卻有一個聲音在低語:「我真的夠格嗎?」
這種微妙的感覺,在矽谷有一個名字——冒牌者症候群。
身為外國人、女性,又不是科班出身的工程師,阿雅總懷疑自己是否被真正認同。她曾為了彌補這份不安,報名六門寫程式的課程,甚至笑稱自己「累到連團隊工程師都幫忙寫作業」。雖然大家勸她別再折騰了,但她明白,穿得體面、舉止專業,至少能讓外界先看到她的信心。「在矽谷,很多人衣著隨意,」她曾說,「但主管還是得有主管的樣子。」
也就是在這樣的職場觀察中,她開始使用美國的「盒子服務」——AI替你挑選好衣服,直接寄到家。但很快,她發現這種服務對她來說還不夠好。因為她不想擁有太多衣服,更不想面對衣櫃裡那 80% 穿不到的閒置物。斷捨離很難,而環境污染更讓她在意——回收不一定是真的回收,許多衣物最後只是被填埋、焚燒。
於是,她改用租賃服務。十年來,除了內衣褲,她幾乎沒再買過新衣。她喜歡這種方便——出差前,把新衣寄到飯店,行程結束時直接歸還,回家便有下一批衣服等著她。
某天,她忽然有個「Aha moment」:時尚公司總是為喜歡時尚的人設計,卻沒有人為「不想花時間研究時尚」的人服務。
二、為懶惰男士打造的AI祕書
阿雅開始研究:市場上有沒有跟她想法一致的人?調查的結果讓她眼睛一亮——真的有,還不少。
那些人是誰?
業務、律師、老師……單身又忙碌的男士們。他們需要在約會、面試、商務場合中得體,但對時尚沒有興趣,也不願意花時間挑選衣服。他們要的,只是「直接給我能用的,最好不用洗」。
於是,她把客群定位為功能導向的懶惰男士。這個念頭,讓她第一次覺得——或許,自己可以創業。
但阿雅的家族從未有人創業,她自己也覺得創業是「有錢有閒」的人才會做的事。她把想法告訴芝加哥大學的同學 Phoebe,沒想到對方立刻說:「我從小就想做這個!」原因卻不同——Phoebe關心的是環保,因為時尚產業是全球最污染的行業之一。
兩人一拍即合,便開啟了這條新路。
三、Quit 還是雙軌?命運推她一把
離開大公司並不容易,尤其當你手握穩定高薪與頭銜。
阿雅也曾猶豫過——要不要先雙軌並行?直到一次意外,讓她不得不做選擇。
那是 COVID 爆發期間,她被 Meta 裁員。她知道自己以資歷與人脈,很快能再進另一家科技巨頭,但她也意識到:如果不趁現在嘗試,可能一輩子都不會開始。
「既然已經有這個契機,」她告訴自己,「那就試試吧。」
她與 Phoebe 先開了個 Shopify 網站,放上等候清單。沒想到兩個月後,清單上唯一的一位——Michael——打電話來催:「我已經等了兩個半月,快給我那件藍色襯衫!」
阿雅哭笑不得,衝去百貨公司打折區買衣服,寄給了這位「唯一的等候者」,也送出了品牌的第一單。
四、用人情與真心換來的第一桶金
創業需要錢。兩人拿著初步的市場測試與商業計畫,先找芝加哥大學的同學投資,連老教授也加入了。
其中一位校友,是做 AI 攝影機的創業者,阿雅本想請他介紹投資人,卻在交談中先幫他牽線了不少客戶。幾週後,對方回電感謝,並主動幫她介紹了矽谷知名創投 Berlin Capital 的創辦人——這位投資人,聊半小時就決定投資 100 萬美金。
第一桶金到手,團隊搬進小倉庫,營收一年成長十倍,服務範圍覆蓋全美,合作品牌從零變成三百家。
五、從倉庫到《華爾街日報》
那間倉庫沒有窗,冬天冷得像冰窖,夏天悶得讓人呼吸困難。阿雅坐在摺疊桌後,面前是滿地的紙箱與掛滿衣服的鐵架。她一邊打包訂單,一邊接客戶電話,時不時還得回覆合作品牌的郵件。
有時她會想起,自己曾在光鮮亮麗的科技巨頭辦公室裡開會,那裡的地毯柔軟到可以赤腳走,咖啡吧的機器能沖出四十種不同口味的拿鐵。而現在,她的「咖啡機」是一個燒水壺和三合一速溶包。
但阿雅並不抱怨。因為她知道,這裡的每一個紙箱,都是有人選擇相信她的證明。
突破口,來自一通記者電話。
那是某個普通的週三早上,《華爾街日報》的記者在電話那頭說,他們正在做一篇關於「男性服飾租賃市場」的報導,聽說阿雅的公司很特別,想採訪她。
阿雅當時心裡咯噔一聲——這可是夢寐以求的曝光機會。她花了整整一晚,準備品牌故事、客戶數據,甚至模擬了可能的尖銳問題。結果,記者真正關心的,卻是她為什麼選擇「不時尚的族群」作為市場切入點。
「因為他們需要被服務,」她在採訪中微笑回答,「而且他們一旦滿意,忠誠度會高到驚人。」
那篇報導刊出後,公司網站的流量暴增,等待清單一度排到半年後。
六、從創業比賽的「最後一名」到贏家
有了曝光,也有了成長,但投資圈的現實仍冷酷無情。
在一場創業比賽上,阿雅的團隊初登場就排名墊底,甚至連評審的關注都沒引起。有人當面建議她「不如回去當主管」。
阿雅笑了笑,把那句話藏進心底,卻沒有反駁。她明白,在創業的世界裡,沒有人會為你的努力鼓掌,市場只看結果。
第二年,她帶著修正過的商業模式再參加一次同類型比賽。她重新包裝簡報,把自己在 Meta 學到的數據分析能力融入,將「懶惰男士時尚AI化」的理念,用具體的營收成長與留存率支撐起來。結果,這一次,她拿下了冠軍與投資人的掌聲。
「其實創業很像打磨一塊石頭,」她事後回想,「第一次上場,那塊石頭又重又粗糙。每一次被拒絕,都是磨掉一點邊角,直到有一天它開始閃光。」
七、從服飾租賃到數據公司
隨著客戶數量增加,阿雅發現,自己手裡握著的已經不只是衣服,而是一座金礦——數據金礦。
她能精準知道某一個體型、膚色、工作類型的男性,在什麼季節會選什麼款式;甚至可以預測,他下次約會需要什麼顏色的襯衫。這些數據,比任何時尚雜誌的流行預測更準確。
於是,她開始將公司定位從「服飾租賃」轉為「男性服飾數據解決方案」,幫品牌用數據決策生產、庫存與行銷。這讓公司的估值直接翻倍。
八、「不試,不知道」的人生哲學
回頭看,阿雅知道,自己做的每一個重大選擇——從離開科技巨頭、到走進無窗的倉庫、再到成為數據公司的CEO——都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她唯一確定的,就是「不試,不知道」。
她也曾犯錯、也曾熬夜到懷疑人生。但她深信,只要持續修正,就能離「對的答案」更近一步。
某次在演講上,有學生問她:「如果創業失敗,你會怎麼辦?」
阿雅沉默了幾秒,笑著說:「那就再回去當主管,或者換個領域再試一次。反正,我已經證明過自己可以走出去。」
她的回答,贏得滿場掌聲。
九、給未來創業者的信
阿雅常說,創業者應該學會三件事——
- 別怕從零開始:因為零是唯一沒有包袱的狀態。
- 把拒絕當養分:每一次否定,都是讓你的想法更完整的機會。
- 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因為創業之路,孤單時太容易放棄。
她希望,自己的故事能給更多人勇氣——不一定要創業,但要敢於在生活中對自己說一次:「那就試試吧。」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精選金句
「想法一定會錯,但只有走出去,才知道怎麼對。」
「市場不會為你的努力鼓掌,它只看結果。」
「零,是唯一沒有包袱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