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醉」水果的猿猴:從森林撿果到人類釀酒的演化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圖片作者:ChatGPT

圖片作者:ChatGPT

你可能聽過猴子偷喝棕櫚酒的新聞,但在非洲的熱帶森林裡,黑猩猩、大猩猩等大型類人猿,早在我們人類釀酒之前,就已經會主動去找帶酒味的水果了。


 「撿地果」的新詞:Scrumping


研究團隊觀察到,許多猿猴會在森林地面撿食掉落的水果。這些水果往往已過熟,掉落後在潮濕溫暖的環境中,會發酵產生酒精。

由於過去並沒有特別留意動物在這方面的行為,研究團隊借用了中古英語中「 scrumping」這個字(原指撿或偷風落蘋果)來形容撿拾落果的行為,並系統化地記錄它的頻率。


他們怎麼觀察的?


研究團隊整理了四種大型類人猿的進食紀錄,對比果實平常的生長高度與取食當下動物所在的高度:


 如果果實通常長在中高層樹冠,但取食行為發生在地面,就記為一次 scrumping。


 觀察發現:


非洲大型類人猿(黑猩猩與西部低地大猩猩)是經常的 scrumpers。至於山地大猩猩,雖然吃水果比例較低,但撿地果的情況仍常見。

 

至於紅毛猩猩則幾乎不撿地果。


另外,研究團隊觀察到在烏干達 Budongo 森林,黑猩猩特別偏好撿取外果皮堅硬或不可直接食用的水果,可能因為這樣能延緩腐爛、延長發酵時間。


當他們把觀察擴大到 154 種被猿猴食用的水果分析後,發現外果皮特性與撿食頻率並沒有在所有地區都呈現明顯關聯,顯示不同物種對果皮態度差異很大。


關鍵基因突變,讓他們天生就能「喝」


早在 2015 年已有研究發現,非洲大型類人猿(包括人類)都帶有一個 ADH4 基因突變(A294V),讓分解酒精的效率比其他靈長類高 40 倍。

這意味著,當牠們在吃發酵水果時,因為能更快速的分解酒精,所以牠們比較不容易醉倒或中毒,能安全利用這種高熱量食物來源。

不過,到底什麼時候發生了這個突變並不清楚,推測是在 1000–1600 萬年前非洲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時期,也就是牠們更常常在地面活動、接觸掉落水果的時代。


 為什麼愛發酵水果?研究團隊推論有以下幾點:

1. 省力安全:撿地果省去爬樹的能量與摔落風險。

2. 多賺熱量:酒精本身可以提供額外熱量。

3. 避開競爭:由於其他的猴子偏好未熟果,猿猴改吃成熟甚至發酵的果實,就不必搶同一批資源。

4. 社交潛力:猿猴之間有分享高價值食物的行為,人類的「一起喝酒」文化,可能源自於古老的「一起吃醉水果」。


人類釀酒的可能起源?


人類為什麼會「釀酒」,這樣的行為會不會源自於類人猿對酒精的耐受度以及慣習培養呢?

雖然關鍵突變出現的年代與撿拾森林裡的掉落發酵水果,這兩件事情究竟誰先誰後無法定論,但是因為突變的發生導致類人猿在遺傳上對酒精的耐受度提高,直到開始習慣微醺的滋味、甚至習慣了酒精的滋味、將喝酒成為一種慣習,這中間應該有一些關連。


於是,當人類出現農業行為後,過多的熟粥因為缺乏冷藏設備的緣故,加上空氣中本來就有酵母菌的孢子,因此放兩天的熟粥便會自然而然地發酵;因為我們對酒精的滋味並不陌生,於是便嘗試飲用。


當飲用發酵的熟粥帶來愉悅的感受,便逐漸開始演進為刻意釀造。最後,酒精飲料成為節慶、祭儀與人際關係的重要媒介,延續了數百萬年前的森林記憶。


總而言之,這個關於猿猴撿發酵水果的研究,不只是行為學上的新發現,更提供了理解人類飲酒文化起源的線索,也更進一步支持了之前關於釀酒的「醉猴」假說。我們的基因、味覺偏好和社交習慣,很可能早在成為人類之前,就已經在熱帶森林的「醉果」中悄悄塑形。


參考文獻:

Dominy, N. J., Fannin, L. D., Vogel, E. R., Robbins, M. M., & Hobaiter, C. (2025). Fermented fruits: Scrumping, sharing, and the origin of feasting. BioScience.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93/biosci/biaf102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282會員
941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8/11
你覺得植物會不會感應到鄰居發生了什麼事? 怎麼感應呢? 過去有些研究發現,植物會釋放氣體告訴鄰居自己的狀態; 但是這個研究發現植物之間還有其他的聯絡方式喔!
Thumbnail
2025/08/11
你覺得植物會不會感應到鄰居發生了什麼事? 怎麼感應呢? 過去有些研究發現,植物會釋放氣體告訴鄰居自己的狀態; 但是這個研究發現植物之間還有其他的聯絡方式喔!
Thumbnail
2025/08/10
根據科學家預測,到了 2050 年,全球超過 60% 的現有咖啡產區將不再適合種植阿拉比卡。羅布斯塔雖然耐熱,但怕乾旱與某些病害,在極端氣候下同樣岌岌可危。 那怎麼辦呢?有沒有什麼新種咖啡可以取代?
Thumbnail
2025/08/10
根據科學家預測,到了 2050 年,全球超過 60% 的現有咖啡產區將不再適合種植阿拉比卡。羅布斯塔雖然耐熱,但怕乾旱與某些病害,在極端氣候下同樣岌岌可危。 那怎麼辦呢?有沒有什麼新種咖啡可以取代?
Thumbnail
2025/08/10
近年來,隨著音樂擺動、點頭、抬腳的鳳頭鸚鵡「舞蹈影片」在網路上爆紅,成為社群平台上的明星。2025 年,澳洲查爾斯史都大學與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團隊在 PLOS ONE 發表了一項針對鳳頭鸚鵡舞蹈行為的研究,試圖從科學角度理解這些舞步背後的意涵,並探討它是否能反映出鳥類的認知能力與福利狀況。
Thumbnail
2025/08/10
近年來,隨著音樂擺動、點頭、抬腳的鳳頭鸚鵡「舞蹈影片」在網路上爆紅,成為社群平台上的明星。2025 年,澳洲查爾斯史都大學與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團隊在 PLOS ONE 發表了一項針對鳳頭鸚鵡舞蹈行為的研究,試圖從科學角度理解這些舞步背後的意涵,並探討它是否能反映出鳥類的認知能力與福利狀況。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不要餵食野生動物」的觀念在這裡變得有些脫離實際情況。因為這裡的猴子無法在從自己的原生地中取得足夠養活牠們全部的食物,如果沒有人類主動投放,牠們與果農之間將會有更大的衝突。這很可能不是一個我們可以輕易下道德判斷的問題,因為無論是猴子、還是農民,對他們而言,這都是「生存問題」。
Thumbnail
  「不要餵食野生動物」的觀念在這裡變得有些脫離實際情況。因為這裡的猴子無法在從自己的原生地中取得足夠養活牠們全部的食物,如果沒有人類主動投放,牠們與果農之間將會有更大的衝突。這很可能不是一個我們可以輕易下道德判斷的問題,因為無論是猴子、還是農民,對他們而言,這都是「生存問題」。
Thumbnail
在看猩球崛起時,每次看到猩猩、狒狒說人話,我就會出戲,職業病使然,以發聲構造來看,猩猩、猿猴、狒狒等都很難講的出人話。 其中的原因多,在《人類簡史:一趟橫跨人類三百萬年的時空之旅》書中提到幾個原因,咽腔(喉骨、聲帶等)、神經系統的成熟;直立行走還使人類的肺部等生理器官得以發展,這也為語言的產生準備
Thumbnail
在看猩球崛起時,每次看到猩猩、狒狒說人話,我就會出戲,職業病使然,以發聲構造來看,猩猩、猿猴、狒狒等都很難講的出人話。 其中的原因多,在《人類簡史:一趟橫跨人類三百萬年的時空之旅》書中提到幾個原因,咽腔(喉骨、聲帶等)、神經系統的成熟;直立行走還使人類的肺部等生理器官得以發展,這也為語言的產生準備
Thumbnail
人類是大自然裡的頂級獵食者。 比狼還狡詐。 比獅群還懂圍毆。 能夠在死亡追逐中逼死羚鹿。 能製造出精巧的工具。 為了更好生存, 人類藏起狡詐露出善良, 將圍毆矯飾成多數決, 把過人的耐力用來忍受偽裝的不適, 用腦袋進行學習和沉澱。
Thumbnail
人類是大自然裡的頂級獵食者。 比狼還狡詐。 比獅群還懂圍毆。 能夠在死亡追逐中逼死羚鹿。 能製造出精巧的工具。 為了更好生存, 人類藏起狡詐露出善良, 將圍毆矯飾成多數決, 把過人的耐力用來忍受偽裝的不適, 用腦袋進行學習和沉澱。
Thumbnail
尾巴對於許多脊椎動物在行動上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靈長類也不例外。猴子在樹上攀爬時仰賴尾巴提供平衡,有的甚至將尾巴作為第五肢捉住樹枝或食物。人猿總科(包含長臂猿、猩猩、人類等)自2千5百萬年前與舊世界猴分道揚鑣時起就失去了這條尾巴......
Thumbnail
尾巴對於許多脊椎動物在行動上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靈長類也不例外。猴子在樹上攀爬時仰賴尾巴提供平衡,有的甚至將尾巴作為第五肢捉住樹枝或食物。人猿總科(包含長臂猿、猩猩、人類等)自2千5百萬年前與舊世界猴分道揚鑣時起就失去了這條尾巴......
Thumbnail
自古以來,人類只能佇立於蒼天古木之下,瞻仰大自然無盡的生命力;妒忌地看著鳥獸棲息於巨木之上,想像著它們眼中居高臨下的景色又是如何? 「尋樹的人」是台灣第一個研究團隊團隊身體力行地尋樹、攀樹。他們穿梭在台灣的森林尋找古籍、原住民耆老所說的巨木,除了拍攝巨木的等比例全身照,也為我們大來樹冠層的故事...
Thumbnail
自古以來,人類只能佇立於蒼天古木之下,瞻仰大自然無盡的生命力;妒忌地看著鳥獸棲息於巨木之上,想像著它們眼中居高臨下的景色又是如何? 「尋樹的人」是台灣第一個研究團隊團隊身體力行地尋樹、攀樹。他們穿梭在台灣的森林尋找古籍、原住民耆老所說的巨木,除了拍攝巨木的等比例全身照,也為我們大來樹冠層的故事...
Thumbnail
你曾經是草食動物 一木一草即為你的天地 你曾經是肉食動物 狩獵動物即為你的天性 最終生態系裡 分解者 分食一切 消失殆盡 你曾經回到過去 為了安撫未完成的情緒出口 你曾經想像未來 為了追求未知帶來的冒險精神 現在你停留在此時 只為片刻的快樂 因為最終 你不是你 我不是我
Thumbnail
你曾經是草食動物 一木一草即為你的天地 你曾經是肉食動物 狩獵動物即為你的天性 最終生態系裡 分解者 分食一切 消失殆盡 你曾經回到過去 為了安撫未完成的情緒出口 你曾經想像未來 為了追求未知帶來的冒險精神 現在你停留在此時 只為片刻的快樂 因為最終 你不是你 我不是我
Thumbnail
A伯沿路行沿路講:「瘦猴生理做kài大,主要是做進出口,伊有船隊teh經營,算是港區chit-kho͘-ûi-á ê頭人。」Chiū án-ne, 3 ê人tòe伯--á oat過來koh se̍h過去,koh經過1條巷á, e̍h kah連對面有人行--來to無才調sio閃,ài 2人lóng貼壁
Thumbnail
A伯沿路行沿路講:「瘦猴生理做kài大,主要是做進出口,伊有船隊teh經營,算是港區chit-kho͘-ûi-á ê頭人。」Chiū án-ne, 3 ê人tòe伯--á oat過來koh se̍h過去,koh經過1條巷á, e̍h kah連對面有人行--來to無才調sio閃,ài 2人lóng貼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