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作者:ChatGPT
你可能聽過猴子偷喝棕櫚酒的新聞,但在非洲的熱帶森林裡,黑猩猩、大猩猩等大型類人猿,早在我們人類釀酒之前,就已經會主動去找帶酒味的水果了。
「撿地果」的新詞:Scrumping
研究團隊觀察到,許多猿猴會在森林地面撿食掉落的水果。這些水果往往已過熟,掉落後在潮濕溫暖的環境中,會發酵產生酒精。
由於過去並沒有特別留意動物在這方面的行為,研究團隊借用了中古英語中「 scrumping」這個字(原指撿或偷風落蘋果)來形容撿拾落果的行為,並系統化地記錄它的頻率。
他們怎麼觀察的?
研究團隊整理了四種大型類人猿的進食紀錄,對比果實平常的生長高度與取食當下動物所在的高度:
如果果實通常長在中高層樹冠,但取食行為發生在地面,就記為一次 scrumping。
觀察發現:
非洲大型類人猿(黑猩猩與西部低地大猩猩)是經常的 scrumpers。至於山地大猩猩,雖然吃水果比例較低,但撿地果的情況仍常見。
至於紅毛猩猩則幾乎不撿地果。
另外,研究團隊觀察到在烏干達 Budongo 森林,黑猩猩特別偏好撿取外果皮堅硬或不可直接食用的水果,可能因為這樣能延緩腐爛、延長發酵時間。
當他們把觀察擴大到 154 種被猿猴食用的水果分析後,發現外果皮特性與撿食頻率並沒有在所有地區都呈現明顯關聯,顯示不同物種對果皮態度差異很大。
關鍵基因突變,讓他們天生就能「喝」
早在 2015 年已有研究發現,非洲大型類人猿(包括人類)都帶有一個 ADH4 基因突變(A294V),讓分解酒精的效率比其他靈長類高 40 倍。
這意味著,當牠們在吃發酵水果時,因為能更快速的分解酒精,所以牠們比較不容易醉倒或中毒,能安全利用這種高熱量食物來源。
不過,到底什麼時候發生了這個突變並不清楚,推測是在 1000–1600 萬年前非洲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時期,也就是牠們更常常在地面活動、接觸掉落水果的時代。
為什麼愛發酵水果?研究團隊推論有以下幾點:
1. 省力安全:撿地果省去爬樹的能量與摔落風險。
2. 多賺熱量:酒精本身可以提供額外熱量。
3. 避開競爭:由於其他的猴子偏好未熟果,猿猴改吃成熟甚至發酵的果實,就不必搶同一批資源。
4. 社交潛力:猿猴之間有分享高價值食物的行為,人類的「一起喝酒」文化,可能源自於古老的「一起吃醉水果」。
人類釀酒的可能起源?
人類為什麼會「釀酒」,這樣的行為會不會源自於類人猿對酒精的耐受度以及慣習培養呢?
雖然關鍵突變出現的年代與撿拾森林裡的掉落發酵水果,這兩件事情究竟誰先誰後無法定論,但是因為突變的發生導致類人猿在遺傳上對酒精的耐受度提高,直到開始習慣微醺的滋味、甚至習慣了酒精的滋味、將喝酒成為一種慣習,這中間應該有一些關連。
於是,當人類出現農業行為後,過多的熟粥因為缺乏冷藏設備的緣故,加上空氣中本來就有酵母菌的孢子,因此放兩天的熟粥便會自然而然地發酵;因為我們對酒精的滋味並不陌生,於是便嘗試飲用。
當飲用發酵的熟粥帶來愉悅的感受,便逐漸開始演進為刻意釀造。最後,酒精飲料成為節慶、祭儀與人際關係的重要媒介,延續了數百萬年前的森林記憶。
總而言之,這個關於猿猴撿發酵水果的研究,不只是行為學上的新發現,更提供了理解人類飲酒文化起源的線索,也更進一步支持了之前關於釀酒的「醉猴」假說。我們的基因、味覺偏好和社交習慣,很可能早在成為人類之前,就已經在熱帶森林的「醉果」中悄悄塑形。
參考文獻:
Dominy, N. J., Fannin, L. D., Vogel, E. R., Robbins, M. M., & Hobaiter, C. (2025). Fermented fruits: Scrumping, sharing, and the origin of feasting. BioScience.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93/biosci/biaf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