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很榮幸連續受企業邀請,跟職場夥伴們分享「#職球對決-世界就是競技場」,從生涯規劃跟職涯轉換的角度,談一個職涯中很關鍵的競爭力,尤其在紛擾不安的2025年,這個能力是穩而堅定,甚至是70%工作都共通的基本功;從溝通、談判到專案管理皆通用,且可以成為你縱橫職場最有價值的信任資產,那就是「業務力」。

很多人聽到「業務」兩個字,腦中浮現的可能是低聲下氣、看人臉色、被拒絕的狼狽畫面。我們下意識地害怕,覺得那是一份消耗熱情、磨損自尊的工作。
但你可能從沒想過,就像許多頂尖的演員為了拍戲,順道拿了武術冠軍;許多成功的創業者,起點都不是驚天動地的技術,而是「搞定第一批客戶」。業務工作,正是那門看似基礎,卻能讓你打通職涯任督二脈的「內功心法」。你以為你在為公司賣產品,其實,你真正在打造的,是你自己這個「品牌」最值錢的資產——可遷移的能力。
▌一、解碼你的能力關鍵字:從「執行力小兵」到「戰略指揮官」
讓我們先簡單做個盤點。一個剛入行的職場新人,履歷上最常見的關鍵字是「執行力」、「有證照」、「擅長表達」。這些很重要,但它們就像是士兵手上的基本武器。
而一個團隊的中階主管,需要的是「團隊規劃」、「建立SOP」、「優化流程」的能力。他不再是衝鋒的士兵,而是懂得佈陣的士官。
那麼,一位高階領導者呢?他看的是「跨領域整合」、「對外合作」、「人脈網絡」與「長期目標規劃」。他需要的是運籌帷幄的戰略視野。
你發現了嗎?職涯的晉升,本質上就是一場「能力關鍵字」的升級。而業務工作,恰好是這場升級之路最快的訓練場。
你從拜訪客戶的執行力開始,過程中被迫磨練溝通與表達力;為了成交,你必須學會觀察力與共情力,去理解客戶沒說出口的需求;為了規劃業績,你得擁有分析拆解能力與專案管理能力;面對刁鑽的客戶,你更需要強大的談判力與洞察力。
這些從業務崗位上長出來的能力,就是所謂的「#可遷移能力」(Transferable Skills)。它們不會因為你換了公司、換了產業而失效,反而會像存款一樣,在你未來的任何角色——無論是產品經理、行銷總監,甚至是創業者——身上不斷複利,成為你最強大的職涯「硬通貨」。

▌二、誰是你的上帝?頂尖業務如何看穿客戶,而不只是滿足客戶
很多業務教科書都說「客戶是上帝」。這話沒錯,但你得先弄清楚,你面對的是「幾毛錢的上帝」?
這不是要你傲慢,而是要你擁有洞察的智慧。
我認識一位非常傑出的銷售副總V,他沒有帶領任何團隊,唯一的任務就是服務好某個大客戶。他花了整整三年陪那位客戶游泳,最後不僅交到了朋友,更為公司帶來了源源不絕的訂單。對他而言,那位客戶就是「絕對的上帝」,客戶滿意度是他最重要的KPI。
但反觀快消品,比如一瓶洗髮精或一條牙膏,它的戰場在於「性價比」。消費者要的是便宜、方便,而不是極致的「零添加」工藝。如果你誤把追求健康生活的一小群網路聲量,當成在意價格的大眾市場,你很快就會被淘汰。
這就是業務工作的精髓所在:你不能只滿足客戶的「要求」,更要看穿客戶的「#動機與價值組成」。
他是價格敏感型,還是價值導向型?
他是高淨值還是低淨值人群?
他是對我的產業來說是存量還是增量?
他是愛你的人(小紅)、不愛你的人(小黑)、根本不認識你的人(小白)、還是曾經愛過你的人(紅轉黑)?(汪志謙老師上身?)
他買的是產品功能,是一種感覺,還是一種情緒價值?
讓你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讓他願意「黏著」你的關鍵是什麼?
當你開始思考這些問題,你就已經從一個「推銷員」,蛻變成一位「客戶顧問」。
你看的已經不再只是眼前的訂單,而是客戶背後的商業模式與人性需求。
這種立體式的思考能力,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是極度稀缺的。
▌三、別只顧著賣產品,你最好的產品就是「你自己」
當你能夠為客戶提供超乎預期的價值時,你就不再只是一個賣產品的人,你本身就成了客戶願意買單的「品牌」。這就是「個人品牌」與「信任資產」的建立。
如何打造個人品牌呢?這網路上大神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紹了,自己去挑自己喜歡的看。
不過我個人很喜歡 #大人學 給的方向。像是要建立明確的印象點:你不只是「某公司的業務」,而是「台中最懂長照險的保險顧問」、「最能搞定複雜政府標案利害關係人的專家」。累積有影響力的經歷:完成一個指標性的案子,遠比完成一百個小案子更能累積你的信任資產。這些經歷會成為你的故事,在業界流傳。讓使用者為你背書:客戶的感謝信、社群上的正面回饋,都是你信任資產的一部分。它們比你自己的廣告更有說服力。當然,還有很多很多…
當你的「#信任資產」足夠雄厚,你就不需要再用價格去競爭。因為客戶信任的,是你這個人能為他帶來的確定性與價值。這才是業務工作最迷人的地方——你親手將自己的專業與人格,打造成一份無價的資產。
▌四、高手從不蠻幹:讓業務生涯走得更遠的關鍵在「心態整理術」
最後,我們來談談心態。
業務工作壓力大、挫折多,很多人之所以陣亡,不是能力不行,而是心態崩了。短時間的打雞血、高動機,會導致期望值過高、太過焦慮難以維持,不如給自己一個小目標,把大目標切小,讓期望值落在最佳的水平,維持良好的狀態一段時間。總之,記住一個原則:#太用力的人走不遠。
因此,很多業務團隊都會告訴你,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自我管理」系統:我個人就是用生命溫度計,志氣跟離職心態指標,定期盤點自己的狀態。到底我現在是充滿熱情,還是感到倦怠?是能量滿滿,還是處於自我消耗?誠實面對自己,才能及時調整。
當你面對壓力與挑戰時,回頭問問自己,支持你走下去的初衷與價值觀是什麼?是成就感?是幫助他人的快樂?還是自我實現的渴望?找到這個內在驅動力,你才能在逆境中穩住陣腳。
最近我也經歷了一些小低潮,但讓我最有收穫的學習是,不是所有事都得用120分的力量,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費100%的真心。
當你逐漸學會將任務分類:「慢慢做」(需要長期耕耘的關係)、「優先做」(高價值、高回報的項目)、「低量做」(維持基本盤即可)、「以後做」(第二曲線的興趣或現階段不重要的雜事)。#分配自己的能量,才不會搞垮自己。
業務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衝刺。懂得配速、懂得自我修復的選手,才能笑到最後。
所以,我是真心鼓勵大家,別害怕成為一名業務(我們當講師也有句名言:厲害的講師一定是個好的業務)。業務工作或許有著汗水與淚水,但它回饋給你的,是一套足以讓你應對任何挑戰的完整技能樹、一個由信任打造的個人品牌,以及一顆洞察商業與人性的強大心臟。
這不是一份簡單的工作,但它絕對是一張通往未來無限可能的,最實在的職涯入場券。也再次恭喜所有優秀的夥伴們,大家走入業務的大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