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 年亞特蘭大奧運開幕式,拳王穆罕默德・阿里在顫抖中點燃聖火。那一刻把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 PD)推進全球視野:這種高齡化社會中最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之一,僅次於失智症,影響逾千萬人。
PD 的藥物研發走過半個多世紀,卻仍未出現「一服即癒」的特效藥。困難不只來自症狀複雜,更來自病因多重、病程隱匿與臨床評估的先天限制。
01 帕金森「疑雲」:從震顫到全腦病變
跨文明古籍早有顫抖與拘束的描述,但直到 1817 年英國醫師 James Parkinson 在《An Essay on the Shaking Palsy》系統整理六位個案,四大核心症狀(靜止性震顫、肌肉僵直、運動遲緩、姿勢不穩)才被勾勒。此後 Jean-Martin Charcot 更正「震顫麻痺」的狹隘命名,確立「帕金森氏症」。
20 世紀的病理學將矛頭指向中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大量凋亡,通往紋狀體的多巴胺枯竭,才有我們看見的顫抖與遲緩。然而,後續研究又發現了更「狡猾」的一層:路易小體(Lewy bodies)——由 α-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錯誤折疊形成的凝聚體——會沿神經網絡類傳染式擴散,從黑質一路上行至邊緣系統與大腦皮質,讓 PD 超越「基底核迴路壞掉」的單點故障,演變為多系統、全腦受累的進展性疾病。這也為嗅覺喪失、便祕、睡眠行為異常、焦慮憂鬱等非運動症狀提供了解釋。
致病因子同樣是多線交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