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人的生活常態習慣之一,滑手機。
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加上社群媒體雨後春筍般地出現,現代人已經被手機「綁架」,或者說是滑手機成癮 (手機依賴症)。為什麼滑手機會成癮?有以下原因。1. 無限滾動設計
社群平台與新聞 App 被設計成「永遠看不完」,讓人難以停下來。APP設計者引誘使用者沉浸其中,這是典型的商業手段。
2. 逃避與情緒調節
當人們感到焦慮、無聊、孤單時,滑手機成為一種「情緒移轉」的方式。久而久之,大腦將手機與「舒緩情緒」建立連結。
3. 即時獎賞機制。
每次收到通知、看到新貼文、有人按讚,腦中就會釋放多巴胺。這些微小但頻繁的獎賞,讓大腦不斷期待下一次刺激。
為什麼滑手機會讓大腦釋放多巴胺?
我們的大腦天生就像一部「好事雷達」,不斷在尋找可能帶來快樂或好處的事情。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當大腦預期有好事即將發生時,就會釋放它。
滑手機時,你可能隨時遇到各種令人愉快的刺激:
- 有人按讚 → 滿足社交認同感
- 收到訊息 → 建立情感連結
- 看到有趣影片 → 帶來感官愉悅
- 讀到新知識 → 滿足好奇心
這些都屬於「獎賞訊號」。你的大腦會預測:「下一次滑動,也許會看到更多好東西!」這種「可能獲得獎賞」的期待,就會刺激多巴胺大量分泌。
這個機制很像玩老虎機或抽卡遊戲:你不會知道下一次拉桿(或滑動)會不會中大獎,但「隨時可能有驚喜」的感覺,會讓人更著迷。科學上稱這種獎勵模式為「變動比率獎賞」(Variable Ratio Reward),它是最容易讓人上癮的獎勵型態之一。
當多巴胺釋放後,它會活化大腦的伏隔核(負責感受愉悅與動機的區域),讓你產生渴望,渴望獲得刺激、別人認同(按讚)、娛樂、連結、驚喜等可能的獎賞,於是你想要繼續做這件事。久而久之,這種迴路就會反覆啟動,讓人越滑越停不下來。
簡化的神經流程:滑手機 → 大腦預測獎賞 →腹側被蓋區(VTA)釋放多巴胺 → 伏隔核被活化 → 產生渴望與動機 → 繼續滑手機。
滑手機成癮有何不良影響?
滑手機成癮(或稱手機依賴症)在現代社會越來越普遍,尤其在青少年和年輕族群中。千萬別以為這種行為沒什麼,長期以往可能會對身心健康、社交能力及生活品質造成多方面的不良影響。說明如下:
1. 心理與認知方面
· 注意力分散:長時間滑手機會降低專注力,影響學習與工作效率。
· 記憶力下降:過度依賴手機查詢資訊,可能削弱大腦的記憶與思考能力。
· 焦慮與憂鬱:社群媒體上的比較與過度曝光可能導致自我價值感下降,增加焦慮與憂鬱風險。
· 睡眠障礙:睡前使用手機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影響入睡品質與睡眠深度。
2. 身體健康方面
· 視力疲勞:長時間盯著螢幕容易造成眼睛乾澀、近視加深。
· 頸椎與手腕問題:低頭滑手機姿勢不良,可能導致「科技頸」或腕部疼痛。
· 久坐不動:缺乏運動會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風險。
3. 社交與人際關係方面
· 人際疏離:過度沉迷虛擬世界,可能忽略現實中的人際互動與情感交流。
· 溝通能力退化:面對面交流減少,可能影響語言表達與情緒理解能力。
· 家庭關係緊張:親子或伴侶間因手機使用時間過長而產生衝突。
4. 生活管理與時間分配
· 時間浪費:無意識地滑手機可能佔據大量時間,影響日常生活安排。
· 拖延症加重:手機成為逃避現實與責任的工具,導致拖延行為惡化。
滑手機看網路資訊或視頻所獲得的快樂是短暫的,它帶來的愉悅感像一場煙火,瞬間爆發,但消散得也快。滑手機雖然能帶來短暫的興奮,但大腦會習慣這種高強度的刺激,導致多巴胺的基礎分泌量逐漸降低。這可能會讓你對平淡的事物失去興趣,容易感到空虛,並不斷追求更強烈的刺激,形成一種依賴性的惡性循環。
所以,我們應該嘗試用雖然刺激強度不是最高,但能帶來持久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活動來讓生活愉悅快樂與滿足,例如學習新事物 (語言、技能…)、 閱讀、運動、創作或培養嗜好 (繪畫、寫作、烹飪、玩樂器)、完成一個中長期目標、與人交流互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