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常出現腦中想法很多很亂、然後心也很煩躁的情況嗎?這種心很煩亂焦躁的感覺是不是很不好?反之,當腦海中的想法相對有秩序時,是不是會覺得思緒較為清晰,此時情緒通常也會比較平穩安定,對各種事情的判斷都更有把握,也能夠想出更好的策略(如果你是時常需要做決定想策略的主管)、以及麻煩問題的解方。
怎樣讓自己思緒有秩序呢?回答這個問題前,先來了解大腦的運作方式。
一、思緒混亂,大腦的壓力系統就會啟動當腦中充滿混亂思緒,例如:同時擔心很多事(「我等一下要做什麼?還有那封沒回的信…我是不是搞砸了?」)、腦中不斷閃出未完成的任務、腦中想法之間互相矛盾(例如「我要努力工作」卻又想「我快撐不下去了」)。這些狀態會增加前額葉皮質的負擔(負責計劃、決策和理性思考的大腦區域)、啟動壓力系統,也就是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反應路線,讓杏仁核變得更活躍,提高了警覺與焦慮反應。 這些反應導至的結果就是,即使身體靜止,大腦與情緒卻仍像在「跑步機」上不斷奔跑。
二、思緒清晰有助情緒調節,使人冷靜與理性
根據正念(Mindfulness)、認知行為治療(CBT)與接受與承諾療法(ACT)的核心原理,當我們學會辨識、命名並觀察自己的思緒(例如:「這是未完成焦慮」、「這是自我批評的聲音」),我們的大腦會從自動反應模式切換到覺察觀察模式。這種轉換能帶來壓力下降、注意力集中度提升、決策品質更好、情緒波動低緩、內心穩定感。
三、理性腦如何幫助情緒腦
1. 正念與神經調節研究
研究顯示,正念練習能強化前額葉(理性腦區)對杏仁核(情緒樞紐)的調節能力,這表示,當我們透過正念學會觀察與整理腦內的思緒念頭,我們的情緒自然也會更平靜。
2. 書寫療法研究
心理學家 James Pennebaker 的研究指出:每天花 15–20 分鐘寫下心中混亂或壓抑的想法連續數天,能降低焦慮、提升情緒調節力、甚至改善免疫功能。這研究結果告訴我們,書寫會「迫使」大腦組織混亂情況,使高漲的負面情緒變穩定。
讓思緒有秩序的方法有哪些呢?
- 把想法寫下來
大腦不是倉庫,而是處理與創造的中心。所以,每天花 幾分鐘寫下此刻腦中出現的任何念頭,不用整理、不需判斷,只要像「倒垃圾」一樣傾倒出來。這書寫動作能幫助你釋放腦中壓力,降低焦慮。
- 幫念頭取名字
當出現不好念頭或負面情緒時,給它們取個名字,例如:
- 「我注意到我正在擔心未來」
- 「這是一個『我做得不夠好』的念頭」
- 「這是完美主義精靈的聲音」
這麼做能讓你從「被情緒或念頭控制」的角色轉變為「情緒與念頭觀察者」的角色。當成為第三方,不是陷在情緒漩渦裡的人,就能夠恢復理性與冷靜。
3. 把想法分類
將想法分類可以釐清結構,減少焦躁。你可以試著將一堆混亂思緒分以下三類寫下來:
- 我擔心的事/問題
- 我可以做的行動
- 我無法控制的事
釐清你擔心煩惱的事情有哪些?再想一想這些哪些是我可以控制、我可以努力做一些事情解決的。想想哪些是我無法控制的,無法控制的就放一邊吧,相信我、這樣子做完分類,你焦慮緊張的情緒必定會緩和許多。
- 刻意做一件簡單且只需要重覆的事
思緒混亂時,大腦像開太多瀏覽器分頁一樣,耗能又焦躁。此時你可以刻意做一件簡單且只需要專重覆事,例如:摺衣服、洗水果。這樣做像是把大腦從「多工」切換到「單工」模式。
其實我自己有一個習慣——很心煩時就會去做家事,單純、不用思考太多的重複動作竟會讓我覺得舒服許多。
5. 每天盤點與結帳思緒
就像店家結束營業前盤點商品,若在睡前做個「思緒盤點與結帳」,想一想:今天有什麼事讓我掛心?哪些念頭還在腦中打轉?哪些可以先放下,明天再處理?
這麼做就像幫大腦「關燈關電」,讓身心慢慢進入休息模式。事實上,有科學研究發現,睡前書寫待辦事項可有效縮短入睡時間。
總而言之,讓自己思緒時常維持在有秩序的狀態,我們情緒會更穩定,我們的心會更有力量與韌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