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為什麼要讓孩子學茶道?
在手機與平板主導的數位時代,孩子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專注力卻越來越分散。我們不禁思考,有沒有一種方式,能讓他們慢下來,學會專注,同時培養品德與美感?
或許在傳統的茶文化裡我們會有些許的啟發。
這篇文章,將分享我們如何從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中汲取靈感,設計一套專為國小學童打造的茶道課程。我們相信,透過茶藝,不僅能讓孩子學習泡茶的技巧,更能讓他們理解「和諧」、「尊重」與「美」的真諦。
一、研究背景:當「快」世代遇見「慢」茶道
現代教育強調多元智能發展,但品格教育與美感教育卻常被忽略。傳統茶道文化的核心精神——「和、敬、清、寂」——正好能彌補這塊缺口。
我們選擇以《大觀茶論》作為課程設計的基石,原因有二:
- 極致的細節:《大觀茶論》鉅細靡遺地描寫了茶葉的選材與點茶的步驟,這種對細節的追求,正是培養孩子專注力與耐心的最佳教材。
- 深厚的美學:書中對茶湯形態、茶具美感的描述,將茶事提升到藝術層次,能啟發孩子們的審美能力。
我們希望藉由這份課程,將**「以禮制器」**的概念融入教學,讓孩子在接觸茶具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學會尊重與愛惜。
二、課程設計:一套四週的茶藝模組
這套課程以「從器入禮,以茶會友」為主軸,將複雜的茶道拆解成四個簡單易懂的單元,讓國小學童也能輕鬆上手。
第一週:茶葉的旅行
- 主題:探索茶葉的來源與製作過程。
- 目標:透過茶葉從茶樹到茶杯的旅程,讓孩子學會感恩,體會每一片茶葉的來之不易。
第二週:茶具的對話
- 主題:認識與使用基本茶具。
- 目標:學習正確拿取與放置茶具的禮儀。我們將強調「以禮制器」的概念,引導孩子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茶具,學會珍惜。
第三週:茶席的禮儀
- 主題:學習泡茶的完整流程與人際互動。
- 目標:教導孩子奉茶與接受茶的禮節。藉由茶席上的互動,培養「敬人」與「互助」的精神,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第四週:我的茶席美學
- 主題:親手佈置茶席,感受美學。
- 目標:讓孩子發揮創意,運用花藝、茶點等元素佈置自己的茶席。透過觀察茶湯的色澤與香氣,啟發他們的五感與審美能力。
三、預期效益:茶道不只是一堂課
這份課程設計,我們希望不只是在課堂上完成,更能將其效益延伸到學童的日常生活中。
- 專注力提升:在泡茶的每一個環節,孩子需要全神貫注,這能有效訓練他們的專注力,將這份能力應用到學業上。
- 品格教育深化:透過「敬人敬物」的茶道禮儀,孩子能學會尊重他人,並在團體中展現出良好的公德心與合作精神。
- 美感素養啟發:茶席佈置與茶具欣賞,能為孩子打開一扇通往傳統美學的窗戶,培養他們對生活美的感受力。
結語:一杯茶,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我們相信,當一個孩子懂得用心泡一杯茶,他的內心也將學會平靜。當他懂得恭敬地為他人奉上一杯茶,他的世界也將充滿溫暖。
這份研究,不僅是為了傳承茶文化,更是為了透過茶道,為孩子們打造一個更美好、更有序、更充滿美感的世界。